文|張敬業
關注日本地方創生的朋友們,一定對「神山町」經典案例不陌生,位在四國德島山區的小山村,從早年的藝術家駐村,為地方帶來許多新的刺激,到後來說服地方政府建置快速的光纖網路拉,並以好山好水及產業基礎建設(高速網路),吸引IT產業進駐,整理村子裡的空屋提供給村裡的移住人口創業及住宅之用,更多探討神山町地方創生的報導可以參考上下游、社企流的兩篇文章,今天要分享的是繼上次2016年「勝浦町坂本小學校」之後拜訪的神山町。
意外發現的地方創生桃花源
當初並不是因為「地方創生」議題而前往,反而是因為旅行最基本的住宿需求而找到神山町。但也因為如此,所以能以旅人或觀光客的角度去體會神山町的魅力。我們入住的是當地著名的法式餐廳「Café on y va」後面的Airbnb。雖然我們只入住一晚,但因為民宿主人Ikuko熱情的介紹,不只是當地美好的山水,更多是後來的藝術家與移住者們所創造的神山町。Ikuko本身也是神山町的移住者,離開了Apple公司之後,輾轉來到這裡生活,承租了商店街上的老舊酒家前面經營法式餐廳Café on y va,後面的住宅空間則經營Airbnb 。工作之餘也會在神山町的郊外從事戶外冒險的活動,幾年前還德島縣府要推廣戶外活動時,還邀請Ikuko拍攝系列影片。
也因為Ikuko的介紹,讓我們知道除了主要的商店街與地方創生的案例,古民家改造的IT工作室、伺服器空間、Makerspace之外,周邊還有神山町居民可以自由使用的寄井座,著名的雨乞の滝(瀑布)與駐村藝術家創作的山中小屋等。前半段的旅程有隨行的夥伴,後來大伙兒回台灣後,我又留在日本進行十日的考察,但也因為神山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也調整本來預計前往的2016瀨戶內藝術祭行程,另外在抓了三、四天再訪神山町。
再訪神山
再訪神山町的路程,就不像第一趟是有同行夥伴租車前往,是後來從京都、大阪一帶前往,所以更能感受偏鄉的長途跋涉,新幹線轉一般火車抵達德島驛後,再轉公車需1小時時間左右才抵達神山町。二訪這天Ikuko幫我訂了神山當地代表性的「WEEK KAMIYAMA」,在差不多晚上七點左右抵達神山町,進入民宿的餐廳後,已有當天入住的房客在餐桌上互相寒暄。用餐之前待每位房客坐定後,WEEK KAMIYAMA的主人會邀請同桌用餐的朋友們會彼此自我介紹,然後才開始上前菜、主餐、甜點等餐點陸續上菜,而我也在這餐桌上認識了剛移住到神山的攝影師Masataka桑與他的家人們。餐廳的另一邊,廚師們掌握好出餐的節奏,我們就在邊聊天邊用餐的過程中,度過了晚餐時光,這樣晚餐方式的設計,不疾不徐,也讓人瞬間放下了倉促的旅行步調,同時也與同桌吃飯的朋友們暢談交心。
而隔天因為只有我一個人住宿,所以晚餐部分也將我轉介到Ikuko工作的Café on y va用餐。在那邊我又與前一晚認識的Masataka桑一家人碰面,讓我有機會聊更多他與家人移住的故事。Masataka桑一家原本住在東京,但因為想要給小孩一個比較好的成長環境(清新的空氣、有大自然的環境),所以幾年前移住到了神山町,而也因為是攝影師的工作比較彈性,有工作時在前往拍攝地點即可,平常時候就與家人在神山町生活。
山林Disco
晚餐後Masataka桑一家回去後,我留在餐廳裡小酌,跟廚房小哥-良平閒聊發現他也是幾年前來到這裡的移住者。311海嘯之後,原本在東京生活的良平,深感人生無常,於是開始尋找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也因為如此他來到了神山町開始了新的人生。當天良平下班之後,帶我去一個很酷的地方,在遠離村莊的小屋裡,有著鄉村聚落少見的霓虹燈光與電子音樂,這裡是許多移住的年輕人晚上會聚集的Disco Pub。雖然是偏遠的山村,但也因為移住的年輕人多了,開始有了夜生活的需求,在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的山林裡,移住年輕人再這裡有了夜生活的選項,這何嘗不是移住生活的另類提案呢!
神山町的返鄉青年
那天在Café on y va 小酌的時候,結識了另外一位年輕人Tokki桑。Tokki桑與其他移住的年輕人不同,他從小在神山町長大,後來到神戶唸完大學後,回到了家鄉神山町,現在是町役場裡的公務員。Tokki桑告訴我,隔天在明王寺有神山町的櫻花祭,他會在那邊協助活動進行。隔天在明王寺,看到許多在地居民擺攤銷售農特產及二手物,還有當地社團的表演,在觀眾人群中不乏一些新鮮的面孔,有藝術駐村或makerspace交流的西方人,以及移住的Masataka桑一家人。走到了町公所的攤位,Tokki桑向我介紹了他們的同事、長官,他們知道了我是外國觀光客後,也展現了他們的熱情,先是在抓起了旁邊田裡的青蔥,隨意的火烤,然後三杯黃湯下肚後又開始跳起了德島阿波舞。禮尚往來,我也拿起了隨身的洞簫,即興演奏了台灣歌謠與大家同歡,離去前還免費獲贈社區現做的麻糬一盒。
神山蚤之市
離開神山町的那天早晨,在WEEK KAMIYAMA對面的Makerspace,有第一回的「神山蚤之市」,也是由來自東京的移住者所籌辦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整理家中無用的物品,透過市集的買賣來交換出去。市集上可以看到許多具有時代感的家具與器物,而且都是以相當便宜的價格銷售,失心瘋的我也不小心入手一卡硬殼登機箱,以及一只古董鐵壺與古董瓷杯等。這個盛行於許多地方的二手市集,在一波波移住者入住後,也把它帶來了神山町,然而這也是移住對於一個地方的影響與刺激。
後記
1997年開始以神山町為中心,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駐村,藉此串起神山町與世界的連結,不會因為人口外流、老化、地方沒落等問題而失去自身的主體,乃至於到後來的「神山大計畫」等地方創生政策的帶動,讓神山町越來越有活力,同時也開始長出新的地方色彩。那趟旅行之後回到台灣,過程中的種種經過也都成為了當年在規劃今秋藝術節時的重要經驗,社區共食、剩布計畫、再生市集、友善環境店家等串連,都是希望從生活當中慢慢去形塑「生活的共同體」,一直到今天這些都還是藝術節當中很重要專案項目。這幾年台灣的團隊時有研究日本地方創生的經典案例,甚至組團拜訪當地,很多的案例經驗在日本可行,不代表在台灣就能完整複製。如何把日本經驗「轉化」為台灣經驗,才是考察地方創生最關鍵的思考。神山町花了20多年的時間,慢慢理出面對人口減少時代的方法,而我們又願意花多少時間去面對台灣的地方困境?希望這些移住故事,能夠帶給大家對於移住地方能有新的想像,而地方的「可能性」也是在不斷的交流與嘗試中實踐出來的。
這次為了寫這篇回顧文章,又再次研究了「神山町」。發現幾年時間,神山町又長出了新的地方事業發展,地方的啤酒廠 KAMIYAMA BEER 與以及推廣食農教育。與地產地食 Food Hub Project 等。而不斷進化的神山町,讓人想要即刻前往呀!
想要認識神山町的地方創生計畫,可以看黃仁志老師的講座唷!
你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