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營造出發的廢校再生,日本勝浦町坂本小學校連結的地方與創生。

隱身在德島山林裡的坂本小學校

文|張敬業

社區營造還是地方創生,傻傻分不清楚?

2019年是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由國發會整合中央各部會資源,針對各鄉鎮的人口與地方發展等相關議題擬定的發展政策。而這個連名字都跟日本的地方創生一模一樣的政策,真的能解決當前的地方問題嗎?在此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先搞清楚,台灣在面對「人口遷移」、「人口老化」、「都市飽和」、「鄉村人口外流」、「地方產業轉型」、「地域振興」、……、等議題時,與日本的狀況、條件、尺度是否相似?且從中央帶動地方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地方的動能如何持續運轉?在政策補助過程,要如何找到永續營運的方法?在清楚政策方向之前,地方因為時代變遷、產業型態的移轉等因素沒落,「地方振興」是唯一可以確定的方向。然而如何振興?對於地方發展的想像是什麼?地方是誰的地方?更多細微的討論,絕對不只是舉著「振興」大旗就可以翻轉的。地方創生需要的是以地方為主體的產業發展策略,人類學者丘延亮老師曾經提過「一個部落有年輕人回去,一個部落沒有年輕人回去。十年之後,有年輕人的部落還在,沒有年輕人的部落,已經消失了。」把部落換成「社區」是一樣的,「人」是改變地方的關鍵因素,而年輕人所代表的更是延續、傳承這樣意識的一群人。

GIVERS FOR TAITUNG #09 丘延亮

然而在台灣地方創生也常常被誤解成「社區營造」的升級版,會被這樣誤會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同樣是關注地方、產業、人、環境等因素,也許執行的場域、關心的議題、甚至執行的人有所重疊,但兩者其實有根本性的差異。這一系列文章,想要分享以往造訪日本的地方村落中觀察的地域振興案例,來討論其差異,或者有一些振興方式可以藉此轉移在台灣實踐。

意外的廢校再生發現之旅

勝浦町坂本小學校與ふれあいの里さかもと並陳的校門

今天要分享的案例是位在日本德島縣內的勝浦町「坂本小學校」,2016年春天帶著工作室夥伴拜訪淡路島友人所延伸的旅行(關於拜訪淡路島的經驗,之前投稿人耕食共同體的文章「非農之旅」有撰寫過)。這裡算是意外發現的一處景點,原本是要造訪鄰近的邁向「零廢棄」的村落-上勝町,最後卻因為這一處的廢校再生案例而逗留了。

勝浦町的坂本小學校位在德島縣的山區,距離德島市區開車需要50分鐘,與所有偏鄉山區小學一樣,人口外流、老化,大部分的年輕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就必須到外地求學、工作,漸漸的生活的重心便會移轉其他城鎮。就讀人口減少了,小學校便是兩三間併成一間才能繼續營運。坂本小學校於明治7年(1874年)設立,雖然直到平成11年(1999年)才與鄰近的勝浦町立横瀬小學校合併而停止使用,但在平成6年(1994年)確定該校即將廢止後,當地政府與居民,也開始討論坂本小學校後續的校舍使用。

廢校空間成為地方再生的事業載體

學校校舍廢止閒置的三年後,2002年由地方的社區組織將荒廢的校舍,改造成農村體驗型的民宿設施,將原本的校舍空間改造民宿及食堂成立了「ふれあいの里さかもと」,並且雇用社區居民來營運。餐廳部分使用地產食材入菜,提供給民宿的旅客以及我們這種突然造訪的觀光客(笑)。廚房的運作也是雇用社區媽媽來烹煮料理,從料理的家常感到廚房裡此起彼落的交談聲,完全可以感受地方對於這件事情的熱情。

雖然校舍空間不再有孩童上課的身影,但取而代之成為接待外來旅人的地方的客廳。而一個地方也因為廢校再生,讓大家有工作做,也帶起許多動能。地方農產成為食材來源,地方居民成為民宿的房務、廚師、櫃檯人員,是最佳的經營管理者。透過這些住宿、餐廳的消費行為,不只帶動周邊產業連結,可以把人留在地方,更重要的是把錢留在地方,穩固地方生活基礎,而這也是地方創生在推行時,必須妥善規劃、設計的。

民宿玄關處有土產販售及女兒節擺飾
以自助餐形式構成日本的家常料理
每個人有一組九宮格餐盤,每次都可以吃到少量多樣的餐點。
櫃檯大姐與我們分享昭和時代的坂本小學校
負責前台的社區媽媽與我們道別
富有地方風格的社區女兒節擺設

從學校延伸出去的社區景點

我們造訪的期間正好是日本的女兒節的前夕,從勝浦町聯外道路的道之驛土產店,一直進入到坂本小學校的玄關(原本校舍的樓梯間)都可以看見女兒節的擺設,而這樣的設置從校舍空間一直延續到社區的各處。

餐後負責櫃檯的社區媽媽也推薦我們到附近的一處庭院宅邸-「森本家住宅」去走走,森本家住宅也是登陸有形文化財(有點類似台灣的「歷史建築」)。餐後天空下了點小雨,進入庭院前的通道、家屋的各個空間擺滿了各種女兒節的裝飾。雖然不像大城市裡的建築展現氣派宏偉,但雨後山村裡的古民家更帶來一點樸實氣息。雨後大家在森本家的院子裡等著雨停,我很假掰的拿出洞簫吹奏,也為匆匆的旅行帶來一絲喘息。

手繪感濃烈的森本家指引看板
森本家的入口
登陸有形文化財的名牌
家屋緣側的古民家人形
不同年代的女兒節人形配件
更早期的配件
玄關處精緻的女兒節人形
森本家住宅家屋裡各種精緻的女兒節擺飾
雨後在日式庭院吹洞簫,別有一番孤寂感。

你可能喜歡

【進修筆記】著顏有術相片上色工作坊隨手筆記|台灣國家攝影中心&國美館

在執行古寫真上色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對於影像所在時代、時間、季節、場景、氛圍、物件細節等元素的「考證」。佐榮老師也提到目前以台灣在進行古寫真上色的考證方法有「日本時代的彩色繪葉書」、「戰後米國大兵的照片」、「文獻資料」、「實體文物」、「耆老的回憶」等五種,而對照片上色的目的在於還原視覺,讓文史的細節看得更清楚。而這些考證與講究是「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上色並非要挑戰原作的美麗,而是希望更接近記憶,進而還原歷史的真相,匡正史料上的不足。
Read More

瀨戶內亞洲論壇給今秋的啟發

亞洲論壇的經驗讓我們了解,今秋藝術節的「友善環境店家」、「公共食堂」、「剩布計畫」等單元,與亞洲各地藝術節在關注的環境永續同步;利用生活場域作為策展空間,讓藝術離開white cube走進當地人的生活的「街區策展」,藉此討論人與地方空間的關係。而最重要體醒是,要讓今秋邁向永續,不單單是每一屆藝術節找來資源,讓資源可以透過藝術活動的舉辦,展開對於地方的想像,同時要能夠長出與地方共生的能力。
Read More

那些與《地方設計》 擦肩而過的日本旅行風景

隨著「地方設計」一書在2021年初出版,以及台灣地方創生政策推行進入第三個年頭,這幾年來看到越來越多青年投入地方工作的領域,相關的出版品也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很難得自己也是投身地方9年時間的相關工作者,且又剛好與「地方設計」作者及書本內容有這樣的緣分,當然要特別為了鹿港、彰化及中部地區的書友,安排一場跨海見面會。除了聽奕屏聊聊訪談地方設計的故事外,更想跟奕屏交流讀書心得。
Read More

好想再去一次的北阿爾卑斯國際藝術祭(上)

2020年全世界受到中國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原定的許多大型活動延期或取消,原本預計這個月底開幕(原訂5/31~7/19),位於長野縣大町市的「北阿爾卑斯國際藝術祭」也受到疫情的影響而延期。回到2017年,與北阿爾卑斯國際藝術祭的初識,好好感受藝術祭帶來的地方生活感。
Read More

來自東京的員工餐廳,禾火食堂的另外一個想法原型。

2018年的大年初四,我們在鹿港開了「禾火食堂」,一間結合了生活減塑與社區共食的社區食堂。而在許多的報章雜誌與媒體訪談中,我們也比較常談論起禾火食堂在今秋藝術節的實踐,為了解決多人用餐而避免吃便當產生的各種廢棄物,以及2012年從保鹿運動開始,在社區撿垃圾,與希望減塑觀念可以擴及到社區店家,而從2016年起的今秋藝術節推出的友善環境店家的概念等等。而開設一間食堂所能及的,也不僅止於次。
Read More

地方的創造與再生-鹿港囝仔的反思與實踐

文.張敬業 (鹿港囝仔創辦人、今秋藝術節策展人) 《今秋誌I:地方的創造與再生》,是以每年秋天舉辦的「今秋藝術節」為名,收錄了二O一五到一七年三屆的策展構想,以及藝術節在鹿港創造的想像與企圖解決的地方問題。選擇以「今秋」為名,而非延續更早推出的《道地誌》(現已停刊),主要是兩者的定位不同,《道地誌》是偏向介紹地方的週期性刊物,而《今秋誌》的定位是回顧與匯整三年一度的節慶實踐,更重要的是,「今秋藝術節」已是這群在地實踐者從二O一二年開始的保鹿運動,甚至更早之前鹿港囝仔的集結與發想的實踐。這群返鄉青年們,如何透過實踐重新認識家鄉,與運用自身專業,讓一年一度的今秋藝術節,不只是回應這個城鎮所面臨的問題,更從中產生新的創業想法,這都是本期《今秋誌》想要傳達的,這些歷程都是重要的累積,回顧起來依然歷歷在目。 彰化縣秀水。 (攝影:張安儂) 「地方的創造與再生」的構想,是來自日本政府的「地方創生」政策一詞。這是日本為解決因偏鄉人口老化、外流,所衍伸的經濟頹靡與文化斷層等問題,同時面對過度飽和的都會人口,而提出活絡地方經濟的綜合戰略計劃,以政策性的引導,推進吸引年輕人的魅力城鎮建設,提升人口、創造就業機會。借鏡日本的經驗,立法委員余宛如、吳思瑤等,也開始與民間從事地方再造的團體交流經驗,並與中央部會研擬相關政策,催生適合台灣的「地方創生法」。 然而沒來由的,「地方創生」一詞也漸漸成為社區營造的新興代名詞(兩者雖然在本質上略有相似,但實踐手法與思維上仍有所差異),甚至在二O一八選舉年,成為許多候選人的競選標語。總之這個在日本的政策名詞,在台灣也出現各種另類詮釋。而本書的「地方的創造與再生」,即是回顧鹿港囝仔這群在地青年,自返鄉投入地方再造到開創事業的過程中,如何在社造團體、社會企業、文青等標籤中追尋自我定位。在投入實踐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同時運用所學回應並試圖解決家鄉所面臨的問題,讓家鄉可以有新的詮釋與想像。 鹿港的文化環境與產業條件是得天獨厚的,早在大航海時代就已經有在地的巴布薩原住民及來自中國的漢人移民,與西方的貿易商隊進行「鹿皮」等交易;而眾所熟知的「一府、二鹿、三艋舺」,過去繁華的二鹿時期,即是當今鹿港市街與文化美學發展的雛形。儘管後來因為鹿港溪的淤積,使得海上貿易式微,且日治時期的鹿港行政層級低,在缺乏重大交通建設下逐漸走向沒落,但鹿港卻也因此較其他城鎮保存了更多的古風貌。 一九七八年開始舉辦的「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後來輾轉成為現在的「鹿港慶端陽」),與二O一二年「台灣燈會在鹿港」,都一再躍上全國版面,讓古鎮鹿港成為知名的「觀光」小鎮。然而觀光為小鎮帶來了人潮,看似讓經濟得以活絡,但其實在地方居民的生活上、文化上、環境上卻造成了許多改變。產業方面,除了既有的老街文化與觀光產業,在廣泛的鹿港生活圈裡有三個工業區,鄰近鄉間也有許多中小企業(農地工廠又是另一個議題),提供了工作機會讓回到地方的年輕人找得到工作,留在地方,而留下來以後才能更實際的去面對地方問題並設法解決。引用人類學家丘延亮老師所說:「一個部落有年輕人回去,一個部落沒有年輕人回去;十年之後,有年輕人的部落還在,沒有年輕人的部落已經消失了。」當地方留得住年輕人時,才有機會更進一步談論地方所面臨的問題,與發想更多願景,即便是面對複雜矛盾的農地工廠議題,都能有機會一步步的將問題釐清、討論並研擬解決之道。 彰化鹿港頂番婆。 (攝影:張安儂) 細數返鄉的日子,許多在地的實踐,讓我們對於「返鄉」一詞有了更多詮釋。返鄉不只是回到家鄉,更是「重返鄉土」!返鄉青年是如此受到關注的,因為青年象徵著活力,也是地方重要的生產力。返鄉從事地方再造時,往往會參考、學習或複製國外的經驗,但因為文化、社會等背景的不同,同樣的做法不一定能有相同的效果。這些參考與學習都是過程,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將其轉化並創造自己的經驗。因此透過《今秋誌》的出版,除了回顧與整理這些年實踐的歷程,也讓這些經驗成為實體的檔案,提供給後來從事地方再造的人們參考。期許留下來的檔案與故事,能夠開啟更多人對於地方與社區的想像。 最後,我們要將這本書,獻給沒有被寫入《今秋誌》的返鄉青年,昱凱。昱凱是夥伴安儂就讀高中與大學時期的學弟,更是最初的鹿港囝仔成員之一。二O一O年,昱凱參與了〈鹿港囝仔攝影聯展〉,受到夥伴們的鼓舞,因而決定在大學畢業後返鄉並肩作戰。草創初期的鹿港囝仔還沒上軌道,所以昱凱必須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則一起討論活動,假日的時間共同實踐。但某天上班途中發生了意外,昱凱離開了大家。雖然有許多未竟之業與遺憾,但那些重要的開始,都有昱凱一起走過,也讓現在的鹿港囝仔可以照顧更多的夥伴,讓返鄉的生活變得更加精彩。 2012年11月25日第一場的「保鹿運動」,活動很陽春、人數也不多,卻是一個重要的開始。人與土地的關係,就在身邊力行之後連結上了。永遠要記得那天積極、滿足的笑容。(來源:鹿港囝仔)   謝謝昱凱,《今秋誌》算你一份!
Read More

業務洽詢|合作

Line 線上客服,請搜尋 @lukang2012

加入好友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Email|info@tkfl.tw
聯絡電話|04-7771181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民族路131號
營業時間|09:00 – 18:00

聯絡我們|Contact Us

歡迎您與我們聯絡,填妥下方連絡表單,我們將會有專人與您聯繫,及說明服務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