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營造出發的廢校再生,日本勝浦町坂本小學校連結的地方與創生。

隱身在德島山林裡的坂本小學校

文|張敬業

社區營造還是地方創生,傻傻分不清楚?

2019年是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由國發會整合中央各部會資源,針對各鄉鎮的人口與地方發展等相關議題擬定的發展政策。而這個連名字都跟日本的地方創生一模一樣的政策,真的能解決當前的地方問題嗎?在此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先搞清楚,台灣在面對「人口遷移」、「人口老化」、「都市飽和」、「鄉村人口外流」、「地方產業轉型」、「地域振興」、……、等議題時,與日本的狀況、條件、尺度是否相似?且從中央帶動地方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地方的動能如何持續運轉?在政策補助過程,要如何找到永續營運的方法?在清楚政策方向之前,地方因為時代變遷、產業型態的移轉等因素沒落,「地方振興」是唯一可以確定的方向。然而如何振興?對於地方發展的想像是什麼?地方是誰的地方?更多細微的討論,絕對不只是舉著「振興」大旗就可以翻轉的。地方創生需要的是以地方為主體的產業發展策略,人類學者丘延亮老師曾經提過「一個部落有年輕人回去,一個部落沒有年輕人回去。十年之後,有年輕人的部落還在,沒有年輕人的部落,已經消失了。」把部落換成「社區」是一樣的,「人」是改變地方的關鍵因素,而年輕人所代表的更是延續、傳承這樣意識的一群人。

GIVERS FOR TAITUNG #09 丘延亮

然而在台灣地方創生也常常被誤解成「社區營造」的升級版,會被這樣誤會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同樣是關注地方、產業、人、環境等因素,也許執行的場域、關心的議題、甚至執行的人有所重疊,但兩者其實有根本性的差異。這一系列文章,想要分享以往造訪日本的地方村落中觀察的地域振興案例,來討論其差異,或者有一些振興方式可以藉此轉移在台灣實踐。

意外的廢校再生發現之旅

勝浦町坂本小學校與ふれあいの里さかもと並陳的校門

今天要分享的案例是位在日本德島縣內的勝浦町「坂本小學校」,2016年春天帶著工作室夥伴拜訪淡路島友人所延伸的旅行(關於拜訪淡路島的經驗,之前投稿人耕食共同體的文章「非農之旅」有撰寫過)。這裡算是意外發現的一處景點,原本是要造訪鄰近的邁向「零廢棄」的村落-上勝町,最後卻因為這一處的廢校再生案例而逗留了。

勝浦町的坂本小學校位在德島縣的山區,距離德島市區開車需要50分鐘,與所有偏鄉山區小學一樣,人口外流、老化,大部分的年輕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就必須到外地求學、工作,漸漸的生活的重心便會移轉其他城鎮。就讀人口減少了,小學校便是兩三間併成一間才能繼續營運。坂本小學校於明治7年(1874年)設立,雖然直到平成11年(1999年)才與鄰近的勝浦町立横瀬小學校合併而停止使用,但在平成6年(1994年)確定該校即將廢止後,當地政府與居民,也開始討論坂本小學校後續的校舍使用。

廢校空間成為地方再生的事業載體

學校校舍廢止閒置的三年後,2002年由地方的社區組織將荒廢的校舍,改造成農村體驗型的民宿設施,將原本的校舍空間改造民宿及食堂成立了「ふれあいの里さかもと」,並且雇用社區居民來營運。餐廳部分使用地產食材入菜,提供給民宿的旅客以及我們這種突然造訪的觀光客(笑)。廚房的運作也是雇用社區媽媽來烹煮料理,從料理的家常感到廚房裡此起彼落的交談聲,完全可以感受地方對於這件事情的熱情。

雖然校舍空間不再有孩童上課的身影,但取而代之成為接待外來旅人的地方的客廳。而一個地方也因為廢校再生,讓大家有工作做,也帶起許多動能。地方農產成為食材來源,地方居民成為民宿的房務、廚師、櫃檯人員,是最佳的經營管理者。透過這些住宿、餐廳的消費行為,不只帶動周邊產業連結,可以把人留在地方,更重要的是把錢留在地方,穩固地方生活基礎,而這也是地方創生在推行時,必須妥善規劃、設計的。

民宿玄關處有土產販售及女兒節擺飾
以自助餐形式構成日本的家常料理
每個人有一組九宮格餐盤,每次都可以吃到少量多樣的餐點。
櫃檯大姐與我們分享昭和時代的坂本小學校
負責前台的社區媽媽與我們道別
富有地方風格的社區女兒節擺設

從學校延伸出去的社區景點

我們造訪的期間正好是日本的女兒節的前夕,從勝浦町聯外道路的道之驛土產店,一直進入到坂本小學校的玄關(原本校舍的樓梯間)都可以看見女兒節的擺設,而這樣的設置從校舍空間一直延續到社區的各處。

餐後負責櫃檯的社區媽媽也推薦我們到附近的一處庭院宅邸-「森本家住宅」去走走,森本家住宅也是登陸有形文化財(有點類似台灣的「歷史建築」)。餐後天空下了點小雨,進入庭院前的通道、家屋的各個空間擺滿了各種女兒節的裝飾。雖然不像大城市裡的建築展現氣派宏偉,但雨後山村裡的古民家更帶來一點樸實氣息。雨後大家在森本家的院子裡等著雨停,我很假掰的拿出洞簫吹奏,也為匆匆的旅行帶來一絲喘息。

手繪感濃烈的森本家指引看板
森本家的入口
登陸有形文化財的名牌
家屋緣側的古民家人形
不同年代的女兒節人形配件
更早期的配件
玄關處精緻的女兒節人形
森本家住宅家屋裡各種精緻的女兒節擺飾
雨後在日式庭院吹洞簫,別有一番孤寂感。

你可能喜歡

【地方創生】地方不是要變成都市才叫進步(四)——《地方的未來,是從今天的行動開始》(下)

從「地方共創的民主日常」談起,回應許多青年與地方工作者常面對的問題:除了選舉,我們還能怎麼參與地方?透過鹿港的實例、數位游牧者的混種合作提案,到具體行動機制的想像,這篇文章試圖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地方的未來,誰來參與?」 結語則將視角再次拉高,回到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可能:一間咖啡館的開張、一場共學的組織、一段關係的建立,都是地方未來的開始。 中介城鎮不再是邊陲,而是翻譯城市與鄉村、實踐生活理想的場域。未來,就從我們今天的選擇與行動開始。
Read More

【地方創生】地方不是要變成都市才叫進步(四)——《地方的未來,是從今天的行動開始》(上)

我們總以為,改變地方需要一場壯闊的行動,但更多時候,真正的轉變,是從一個選擇、一個日常開始的。不管你是否住在鄉村,是否返鄉創業,理解地方的價值,是這個世代不能缺席的任務。如果說城市是一條快節奏的河流,那麼地方則是一座願意等待的港灣——讓人慢下來,重新安頓自己的時間感、身體感,也重新理解「參與」的意義。這篇文章,是為這一整系列的總結;也是為你我腳下土地,寫下一段行動的邀請。
Read More

SMO南小國,地方與外部的物產、資訊、人才中介! 日本九州地方創生參訪|2023 台灣國發會

2023年九月份隨國發會及20組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的夥伴團隊,前往九州北部進行交流見學。旅程中拜訪了熊本縣與福岡縣的諸多團隊,今天要分享的是南小國町與民間合股成立的「SMO南小國」,雖說是官民合股的事業,但其中南小國町公所持有99%的股權,以及事業代表人為現任町長-髙橋周二。
Read More

九州八女歷史街區的保存與實踐|日本九州地方創生參訪|2023 台灣國發會

地方改變的契機總是始於「危機感」。九州跟台灣一樣,一年需要面對數場颱風的洗禮,所以北島先生也很幽默的表示,九州也被稱作是「颱風銀座」。1991年的幾場颱風,造成了許多街區老屋的損毀,這也成為八女歷史街區保存運動的開端。北島先生因為過去有在公部門服務及參與NPO組織的經驗,也熟悉各組織之間的特質,在地方上經常扮演著各組織間「協調者」的角色。
Read More

來一趟東京近郊的秩父之旅!|日本地方紀行

東京是許多人進行日本旅遊的入口城市,市中心的知名景點,淺草寺、築地市場、池袋、新宿、涉谷、東京車站等,也隨著日劇、流行文化與近年YT自媒體的放送,成為許多台灣人熟悉的場景。今天想介紹一個適合在東京旅行時,安排一日至三日遊的近郊之旅-秩父Chichibu。
Read More

業務洽詢|合作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Email|info@tkfl.tw
聯絡電話|04-7771181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民族路131號
營業時間|09:00 – 18:00

Line 線上客服,ID 搜尋 “@lukang2012

加入好友

以手機掃描行動條碼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