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龍山寺

在談地方創生及社區營造之前,先來聊聊「山頭文化」與「海洋思維」。

鹿港龍山寺

文|張敬業

青年返鄉後的挑戰

前面幾週跟大家聊過《在談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聊聊「青年返鄉」吧!》以我自己與鹿港囝仔夥伴們的經驗作分享,共分為三篇(還沒看過的可以點連結:上篇中篇下篇

然而青年在返鄉之後所要面臨的挑戰,不論自己是否已經取得可以行動的資源(資金與空間),最重要其實是「要如何與地方的人展開互動?」

幾年前還在鹿港藝術村駐村時,有一次講座後的分享時間,一位台南的朋友分享到「最好的開始不是從零開始,而是站在地方已有的基礎繼續累積。」

當時候這句話對於身在鹿港的我們,有著很大的鼓舞。從1978年開始的「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後展開的地方民俗與文史資料的蒐集與出版;80年代由知名古建築學者漢寶德先生所主持的《鹿港古風貌調查》到後來的鹿港老街的整治等;90年代由林會承老師出版的《清末鹿港街鎮結構》等文獻,以及各個文史工作室所出版的老照片集等等。上述的經驗可以得知,鹿港在3、40年前就已經有很專業的文史調查與地方史資料建構,當然現在中生代擁有大量文史出版品的陳世賢老師,更是在這樣基礎之下,帶動一波文史工作者投入地方文史資料的挖掘、建構與出版。90年代末期更有因為《搶救日茂行》的文資保存運動而組織的「鹿港發展苦力群」,透過影像開始紀錄事件,述說地方故事。而近年由保鹿運動協會推動的社區紀錄片培訓課程,更是一種另類的地方史料建構。不管是透過學術研究、鄉土運動、社區營造,或是熱血的文史保存與調查,都可以看見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可以運用的資源以及地方動能是相當豐沛的。

山頭文化

問題來了,既然地方有這麼多有才華的人們與資源,大家應該要聯合起來「把餅做大,再造二鹿風華呀!」,這是回鹿港之後經常聽到的一些建議與想像。先不管所謂「二鹿風華」的想像是什麼,因為那對於現在的鹿港來講很空虛,或許之後有機會再談吧。但大家一起聯手讓地方振興,這件事情是大家都期待,但也是最難實踐的。

講山頭文化之前,先來個起手式,以免大家對號入座。以下的講述是小弟造訪台灣其他社區,以及觀察鹿港的現象而寫。

各據山頭,已經是各地愛鄉運動、社區營造的普遍現象,但為什麼會演變成如此呢?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地方好,為何無法好好合作?

但好好合作的基礎是,大家要先形成共識,對於共同的地方的認同是接近的。

以小弟個人的經驗來談,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中,與同儕間大多屬於「競爭關係」,標準化的排名讓學生養成,只要管好自己的成績就好。這樣缺乏「團隊合作」的養成過程,出社會後其實很容易走向,只要自己好就好的山頭文化。

在山頭上面只要關注自己能掌握的資源就好,而且「山頭」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分享出去的每一筆資源,都只會讓自己手上的資源越來越少。所以用山頭文化的觀念在從事社區營造或地方事務時,就容易落入畫地盤、分資源的窘境,久而久之也就限制的對於地方的想像。

不過山頭文化並不是不合時宜的一種觀念,只要建立良善組織管理,以及適當的資源交流機制,其實還是可以保有地方主體,又能夠與時俱進的。

海洋思維

鹿港龍山寺
每年今秋藝術節開幕音樂會之前的重要儀式

有別於山頭文化,青年要投入地方工作,除了對於地方保守的山頭文化需要有認知之外,在從事地方事務的同時更需要擁有的是「海洋思維」。

所謂的「海洋思維」就好比在大海上航行,最直接面對「生存」的問題,為了讓船可以朝目的地前進,取得資源與他人合作變成是最基本的生存條件。

簡單來說,一人駕駛的小船搭載的燃料與物資有限,因此只能做短程的航行。然而隨著目標越漸遠大,就需要更大的船來搭載更多物資與燃料才能航行得更遠,且大船也不是一個人能夠驅動的,因此需要有「共同目標」的夥伴一起才能前進。若是我們的目標大到,已經不是一艘船可以完成的,那與他人結盟組成艦隊,且不同性質的船在共同的航道上彼此分工,不只是能達成彼此生存的目的,在航程中也許還能獲得許多意外的秘寶!

如果覺得我講的「海洋思維」還是太過抽象,那請參考電影《神鬼奇航》以及動畫《海賊王》會更清楚。

返鄉青年的中介平台

2019是返鄉的第七年,鹿港囝仔在歷經12、13年的遊牧時期;14~16年的藝術村駐村時期;以及17年之後的橫街工作室,不只在自己的家鄉創辦事業,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同時開始為彼此開創更多事業。

在18年出版的《今秋誌-地方的創造與再生》中提到「鄉愁號召人們回來,產業把人留下」,這是在返鄉邁入第七年之後的深刻體悟,而這個階段的成果是許多的鹿港囝仔們一起經驗的。在這次的今秋誌中也提到,接下來幾年的重點會放在「培力」上面,不論是透過藝術節的志工培訓,或是非常態性的工作坊,都希望能夠把我們返鄉這幾年的經歷分享給大家,同時也要繼續累積經驗。後來的人們未必要依循我們走過的道路,但我們可以給予一些投入地方的指引,成為返鄉青年的中介平台。

最後要分享在2018年今秋藝術節中的今秋論壇上,許文烽導演在交流時間給予的精彩回饋,希望每一個回到家鄉的人們,除了可以堅持自己的初心之外,也能夠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去,也許可以因此遇到值得信賴的夥伴!

你可能喜歡

展望今秋十年|今秋誌 I – 地方的創造與再生

文.張敬業 願景之樹 這是二O一三年夏天到台北參加工作坊時所繪製的,是以當時在鹿港的實踐與經營文化事業的想法相結合的心智圖。畫面中心是二O一二年鹿港囝仔的返鄉元年,也有把自己種在鹿港這個環境的意圖。而…

Read More

在談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聊聊「青年返鄉」的三個階段吧!

我們歸納出一個三階段的「青年返鄉路徑」,從最初階段的「返鄉探索期」,到「組織社交成長期」,最後選擇在地方上就業或創業的「留鄉發展期」,最終可以共同思索地方「永續宜居」的可能。希望藉由這篇文章所整理出來的路徑,讓回到地方的青年團隊或個人,可以檢視一下自己所在階段與狀態,也許鹿港囝仔的經驗能夠提供一些參考,也希望能引領出不同的地方青年發展路徑。
Read More

洛津那夢之前的故事|用藝術交陪的地方創生

學習藝術可以帶我們到多遠的地方?學習藝術可以有多大的能量去改變世界?一直到回家鄉從事地方工作才認知到,藝術必須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引領我們用另外的眼光、另類的視野去看見並連結到不同的世界。
Read More

【地方創生】地方不是要變成都市才叫進步(四)——《地方的未來,是從今天的行動開始》(上)

我們總以為,改變地方需要一場壯闊的行動,但更多時候,真正的轉變,是從一個選擇、一個日常開始的。不管你是否住在鄉村,是否返鄉創業,理解地方的價值,是這個世代不能缺席的任務。如果說城市是一條快節奏的河流,那麼地方則是一座願意等待的港灣——讓人慢下來,重新安頓自己的時間感、身體感,也重新理解「參與」的意義。這篇文章,是為這一整系列的總結;也是為你我腳下土地,寫下一段行動的邀請。
Read More
20190831_今秋_暖身論壇

今秋論壇「青年・社造・藝術節」邀丘如華、劉育育、林書豪、彭仁鴻、張敬業分享創生專題

今年的今秋暖身論壇我們邀請到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丘如華、今秋藝術節策展人張敬業、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基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創辦人林書豪、頭城金魚。厝邊創辦人彭仁鴻,五位講師帶來精彩的地方經驗分享。講座探討著青年回到地方,透過社區營造參與地方,並藉由藝術節的形式,讓地方因為新的展演而有更多想像的可能。
Read More

瀨戶內亞洲論壇給今秋的啟發

亞洲論壇的經驗讓我們了解,今秋藝術節的「友善環境店家」、「公共食堂」、「剩布計畫」等單元,與亞洲各地藝術節在關注的環境永續同步;利用生活場域作為策展空間,讓藝術離開white cube走進當地人的生活的「街區策展」,藉此討論人與地方空間的關係。而最重要體醒是,要讓今秋邁向永續,不單單是每一屆藝術節找來資源,讓資源可以透過藝術活動的舉辦,展開對於地方的想像,同時要能夠長出與地方共生的能力。
Read More

業務洽詢|合作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Email|info@tkfl.tw
聯絡電話|04-7771181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民族路131號
營業時間|09:00 – 18:00

Line 線上客服,ID 搜尋 “@lukang2012

加入好友

以手機掃描行動條碼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