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今秋論壇

今秋論壇邀黃仁志開講,探討移住與返鄉青年如何融入地方生活

(2019今秋論壇精彩回顧,來源:鹿港囝仔)

2019 今秋藝術節|今秋論壇,於 9 月 21 日圓滿成功,本次論壇主題為「I-Turn & U-Turn 移住與返鄉 青年如何融入地方生活」,現場有來自全台各地學青與社青朋友,上午邀請到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主任黃仁志,分享「生態系觀點的地方創生行動」,下午以審議式民主方式,分組帶領與會朋友進行漸進式討論,希望以「論壇推廣」,鼓勵、激勵公民對於公眾事務的關注、識讀、參與,培養民主社會中更多積極公民,在地人民的自主行為,才是活絡在地事務的關鍵。

透過移住與返鄉青年觀點,翻轉青年朋友對於老城鎮產業型態與生活方式的想像,並提出地方的多元價值與發展可能性,創造問題彙整、政策研擬對話討論的空間。

圖片來源:今秋藝術節

I-Turn & U-Turn 移住與返鄉 青年如何融入地方生活

不管是返鄉還是移住的青年,往往是透過創業、社區營造、推動公共議題等方式融入地方,然而所要面對的考驗,不只有缺乏資源、人脈的問題,還有像是為了想要的理想生活,發起保護家鄉的環境與文化的在地運動,如自發性的整理公共環境、守護家鄉的老房子等,卻在這些過程中屢屢遇到與地方傳統價值的摩擦。究竟要如何找到與自己地方相處的眉角,在家鄉好好生活呢?因此我們提出討論是否能在返鄉或移住的青年之間建構出一個「資源整合平台」,讓彼此分享經驗、資源,以助能融入地方生活,並進而達到與地方共好的願景。

青年入鄉的三種型態:U-Turn、I-Turn、J-Turn,乃是來自日本移住風潮而出現的新名詞。U-Turn:地方出身,到都市就學畢業之後,回到家鄉工作,也就是所謂的「青年返鄉」;I-Turn:都市人,都市就學畢業之後,到地方企業工作,以「移住」的型態進入地方生活;J-Turn:地方出身,到都市就學畢業之後,到另一個地方(非家鄉地)工作。而I-Turn、J-Turn雖然是地方的異鄉人,卻也可能因為長期深度的參與,累積的深厚地方關係,因而「日久他鄉變故鄉」,成為下一個世代的地方人。而本次論壇要討論的是返鄉U-turn、移住I-turn這兩個範疇產生的問題,即是青年想要在地方展開新生活,但與在地環境不熟識,沒有人際網絡,因此不得其門而入。

延伸閱讀| 世界的移住風潮:I-Turn 日本青年的浪漫鄉村夢

Let’s Talk討論目標

建立專為返鄉/移住者設計的資訊整合平台,返鄉/移住者可透過平台所提供的資源,以及經由專業顧問團隊,深入核心問題處理、安排技能進修課程、產業及人才對接,使青年降低進入地方生活的門檻,並開始熟悉地方人際網絡,促進經驗交流,建立人與人相遇的機會,進而有創意、創造性的發展。並且資訊需要隨著時代需求更新,所以使用者必須能成為貢獻者,才能維持資訊平台的永續發展,因此青年站穩腳步後如何藉由自身的經驗與資源成為平台的資源提供者,協助往後的返鄉/移住者,也是我們所關心的。

延伸閱讀| 在談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聊聊「青年返鄉」吧!(上)
延伸閱讀| 台北華山展出成功!《今秋移住計畫》集結「地方創生彰化隊」

上午由黃仁志主任帶來生態系觀點的地方創生行動專題

黃仁志主任提到,吸引青年返鄉、移住的誘因,可能是想改變生活、工作模式、擁有專長技能,或者擁有資本積蓄來創業,進入初期首先了解在地環境特性、擁有的資源與文化, 深入探索在地問題 ,討論創新開發與轉變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今秋藝術節

返鄉創生,掌握以上基礎資訊後,接著開始著手建立在地事業網絡,首要重點為「地方關鍵資源」,如:文化生活條件、社會政治、特產資源,生活需求和資源媒合,與地方社群的交往互動能否建立「共生合作關係」,關係網絡的建立,關乎到未來組織發展方向。組織開始在地深根發展,以既有資源與現況問題,推動創新事業,改善人口外流、勞動力不足、產業停滯等問題。

移居與返鄉思考的問題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主任黃仁志

創生是人口挖腳的戰略,需要有貼心的支持措施,挖有創意和行動力的人一起創生


來自: 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主任黃仁志

下午階段進行分桌討論

下午階段由四位桌長帶領與會朋友,以審議式民主形式,漸進式的引導討論,Talk 1 討論以「角色情境」思考,根據該角色的背景資料,思考移住或返鄉後可能遇到的問題,大家討論完畢,歸納出工作、人際、生活三大面向。

工作方面

  • 由於剛回到家鄉,還沒有找到自己工作的位置,因此可能會失業一段時間。
  • 工作機會較少,能夠滿足生活基本開銷且與自身關業相關的工作不多,或是沒有想要做的工作、無法學以致用。
  • 若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可能因為工作經驗不足,而無法找到滿足對工作內容和薪資期待相符的工作。
  • 在鄉村能夠共同努力的夥伴不容易尋找,消費行為也和都市的人很不一樣,相同的商業模式在鄉村不一定奏效。

人際關係方面

  • 需重新建立朋友圈、生活圈, 重新尋找志同道合的社群或夥伴。
  • 生活腳步和習慣以及和人之間的互動都與過去不相同。
  • 從事自由業的青年可能會遭受到他人的閒言閒語,或不當誤解工作內容而承受輿論壓力。

生活休閒與機能方面

  • 若是從都市回到鄉村,生活的腳步不同,比較不易找到與專業能力相關的進修管道。
  • 鄉村的交通較不便捷,不易抵達直轄市,偏僻地區,大眾交通運輸的班次不多。
  • 休閒娛樂的環境與都市不同。
圖片來源:今秋藝術節

下午Talk 2 引領大家思考資訊平台之多元性,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各式各樣提供給青年的資訊與平台散落在生活之中,如縣市政府網站、 鄉鎮市區公所網站、 青年創業平台、 圖書館、 宮廟、咖啡廳。前一段討論到移住或返鄉後可能遇到的問題,未來是否需要建立一個資訊整合平台以改善問題。

資訊整合平台為顧客導向設計,該平台為在地交際、交流之重要場域,長期蹲點於此地,熟悉周邊環境與資源,外地人(U-Turn、I-Turn、J-Turn)與當地人,可藉由第三空間的媒合,產生新的轉化或事業體,降低進入地方生活的門檻,建立人與人相遇的機緣。在基礎階段平台可達成的功能有,生活機能了解、交際交流,進階一層可使人才與資源媒合、 異業合作,未來達到創造新的事業體。

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資訊已充足,因此平台存在的必要性到底為何?最後全體理出的結論是,平台扮演資訊整合的角色,如Trivago等網站功能,篩選龐大的資訊,提供優質的內容,減少使用者大量搜索的時間;除現上平台外,提供實體駐點及實體活動空間台,使資源交換更多元。

最後各組討論出資訊平台可提供的相關主題如下方幾點:

工作方面

  • 工作:何種工作職缺、薪資範圍、職業分析與公司分析、工作人才媒合、產業從業人數、產業從業年數。
  • 創業:創業補助、創業輔導、課程進修、政府計劃申請、新創基地、實驗空間。
  • 進修:進修資訊、職能技術提升等相關課程、工作經驗分享、讀書會。

經濟與產業

  • 產業各業別之產值。
  • 經營概況。
  • 地方財政收入之預算、決算。
  • 產業收入水平。
  • 產業工作區域與環境。

人際關係建立資訊

  • 依年齡分級,舉辦各類型的活動。
  • 成立移住返鄉專門版、興趣同好社團。
  • 提供實體空間。

生活機能

  • 食衣住行育樂相關店家資訊。
  • 提供在地企業家、在地政治領袖(如里長)等交流機會。
  • 文化活動。
  • 醫療院所數量。
  • 文史資訊。

居住

  • 居住環境評價(租屋、大樓)。
  • 租屋資訊與媒合。
  • 租屋審核。
圖片來源:今秋藝術節
圖片來源:今秋藝術節

探討以辦活動的方式透過資訊平台解決問題

平台除了提供線上資訊,大家也想到參加活動是最快入融入地方的方法,像是解決生活機能方面,可和在地的爸爸、媽媽攜手策畫生活小教室,分享料理、居家維修保養、手作縫紉等, 促進人際交流方面, 以聯誼為活動核心, 可透過電影放映、品酒會、讀書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釐清建置平台需要的關鍵角色

平台可以扮演連結的角色,把有相同興趣的人連結在一起,討論困難如何解決,而平台的經營會是很大的重點,如:平台管理者需站在中立的角色,客觀陳述,但回到商業模式,平台如何永續經營,我們討論到, 在平台獲得幫助的人,可以為平台做些什麼?也許可以辦理成果發表會,分享專業與心路歷程,需求者透過平台獲得資源或協助,經過成長萌芽擁有自立能力後,是否也能回饋資源給平台,從需求者轉變成供給者,使平台能無限循環,且資訊流動快速。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主任黃仁志

平台整合與篩選資源,媒合人與人、人與物,形成共生循環。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主任黃仁志

平台長久經營,需要靠需求者與供給者投入,加上資本,形成支持體系,讓市場無限循環。

延伸閱讀

在談地方創生之前,先來看看鹿港的條件在哪裡?
不談地方創生,聊聊神山町認識的朋友們!
【投書】什麼是「地方創生」?這項解藥,能讓寶島不淪為又窮又老的鬼島

業務洽詢|合作

Line 線上客服,請搜尋 @lukang2012

加入好友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Email|info@tkfl.tw
聯絡電話|04-7771181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民族路131號
營業時間|09:00 – 18:00

聯絡我們|Contact Us

歡迎您與我們聯絡,填妥下方連絡表單,我們將會有專人與您聯繫,及說明服務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