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龍山寺

在談地方創生及社區營造之前,先來聊聊「山頭文化」與「海洋思維」。

鹿港龍山寺

文|張敬業

青年返鄉後的挑戰

前面幾週跟大家聊過《在談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聊聊「青年返鄉」吧!》以我自己與鹿港囝仔夥伴們的經驗作分享,共分為三篇(還沒看過的可以點連結:上篇中篇下篇

然而青年在返鄉之後所要面臨的挑戰,不論自己是否已經取得可以行動的資源(資金與空間),最重要其實是「要如何與地方的人展開互動?」

幾年前還在鹿港藝術村駐村時,有一次講座後的分享時間,一位台南的朋友分享到「最好的開始不是從零開始,而是站在地方已有的基礎繼續累積。」

當時候這句話對於身在鹿港的我們,有著很大的鼓舞。從1978年開始的「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後展開的地方民俗與文史資料的蒐集與出版;80年代由知名古建築學者漢寶德先生所主持的《鹿港古風貌調查》到後來的鹿港老街的整治等;90年代由林會承老師出版的《清末鹿港街鎮結構》等文獻,以及各個文史工作室所出版的老照片集等等。上述的經驗可以得知,鹿港在3、40年前就已經有很專業的文史調查與地方史資料建構,當然現在中生代擁有大量文史出版品的陳世賢老師,更是在這樣基礎之下,帶動一波文史工作者投入地方文史資料的挖掘、建構與出版。90年代末期更有因為《搶救日茂行》的文資保存運動而組織的「鹿港發展苦力群」,透過影像開始紀錄事件,述說地方故事。而近年由保鹿運動協會推動的社區紀錄片培訓課程,更是一種另類的地方史料建構。不管是透過學術研究、鄉土運動、社區營造,或是熱血的文史保存與調查,都可以看見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可以運用的資源以及地方動能是相當豐沛的。

山頭文化

問題來了,既然地方有這麼多有才華的人們與資源,大家應該要聯合起來「把餅做大,再造二鹿風華呀!」,這是回鹿港之後經常聽到的一些建議與想像。先不管所謂「二鹿風華」的想像是什麼,因為那對於現在的鹿港來講很空虛,或許之後有機會再談吧。但大家一起聯手讓地方振興,這件事情是大家都期待,但也是最難實踐的。

講山頭文化之前,先來個起手式,以免大家對號入座。以下的講述是小弟造訪台灣其他社區,以及觀察鹿港的現象而寫。

各據山頭,已經是各地愛鄉運動、社區營造的普遍現象,但為什麼會演變成如此呢?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地方好,為何無法好好合作?

但好好合作的基礎是,大家要先形成共識,對於共同的地方的認同是接近的。

以小弟個人的經驗來談,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中,與同儕間大多屬於「競爭關係」,標準化的排名讓學生養成,只要管好自己的成績就好。這樣缺乏「團隊合作」的養成過程,出社會後其實很容易走向,只要自己好就好的山頭文化。

在山頭上面只要關注自己能掌握的資源就好,而且「山頭」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分享出去的每一筆資源,都只會讓自己手上的資源越來越少。所以用山頭文化的觀念在從事社區營造或地方事務時,就容易落入畫地盤、分資源的窘境,久而久之也就限制的對於地方的想像。

不過山頭文化並不是不合時宜的一種觀念,只要建立良善組織管理,以及適當的資源交流機制,其實還是可以保有地方主體,又能夠與時俱進的。

海洋思維

鹿港龍山寺
每年今秋藝術節開幕音樂會之前的重要儀式

有別於山頭文化,青年要投入地方工作,除了對於地方保守的山頭文化需要有認知之外,在從事地方事務的同時更需要擁有的是「海洋思維」。

所謂的「海洋思維」就好比在大海上航行,最直接面對「生存」的問題,為了讓船可以朝目的地前進,取得資源與他人合作變成是最基本的生存條件。

簡單來說,一人駕駛的小船搭載的燃料與物資有限,因此只能做短程的航行。然而隨著目標越漸遠大,就需要更大的船來搭載更多物資與燃料才能航行得更遠,且大船也不是一個人能夠驅動的,因此需要有「共同目標」的夥伴一起才能前進。若是我們的目標大到,已經不是一艘船可以完成的,那與他人結盟組成艦隊,且不同性質的船在共同的航道上彼此分工,不只是能達成彼此生存的目的,在航程中也許還能獲得許多意外的秘寶!

如果覺得我講的「海洋思維」還是太過抽象,那請參考電影《神鬼奇航》以及動畫《海賊王》會更清楚。

返鄉青年的中介平台

2019是返鄉的第七年,鹿港囝仔在歷經12、13年的遊牧時期;14~16年的藝術村駐村時期;以及17年之後的橫街工作室,不只在自己的家鄉創辦事業,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同時開始為彼此開創更多事業。

在18年出版的《今秋誌-地方的創造與再生》中提到「鄉愁號召人們回來,產業把人留下」,這是在返鄉邁入第七年之後的深刻體悟,而這個階段的成果是許多的鹿港囝仔們一起經驗的。在這次的今秋誌中也提到,接下來幾年的重點會放在「培力」上面,不論是透過藝術節的志工培訓,或是非常態性的工作坊,都希望能夠把我們返鄉這幾年的經歷分享給大家,同時也要繼續累積經驗。後來的人們未必要依循我們走過的道路,但我們可以給予一些投入地方的指引,成為返鄉青年的中介平台。

最後要分享在2018年今秋藝術節中的今秋論壇上,許文烽導演在交流時間給予的精彩回饋,希望每一個回到家鄉的人們,除了可以堅持自己的初心之外,也能夠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去,也許可以因此遇到值得信賴的夥伴!

你可能喜歡

2019地方創生寫作計劃階段性檢討

文|張敬業 檢討、重設、再出發! 設定在2019地方創生元年的目標之一,每週產出一篇相關文章,這樣的理想再停了一個多月之後決定再重新設定再出發。接下來在Medium平台上會以兩週一次的頻率發文,但鹿港囝仔官網的地方創生專題則會維持每週發文。發文則為以鹿港囝仔體系內的「創生事業體」,以及回顧這些年旅行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地的觀察、參與作為寫作內容來發表。 而這個寫作計劃是透過整理自己過往的地方實踐經驗,去看到當時未曾注意的觀點,並藉此提出新的觀念與想法。此外也期待透過網路平台發表的「鹿港經驗」,來與世界各地從事相關工作的朋友們交流經驗、彼此學習。 當然以台灣目前在討論「地方創生」相關的題目,可以說是包山包海。從最容易被混淆的社區營造,到鹿港在面對過度觀光化、商業化之後,所衍伸的環境保護議題、文化資產保存、減塑生活、日常環保、文資教育等,其實也就是我們團隊每年在鹿港舉辦的《今秋藝術節》所關注的各種面向,當然也因為要讓藝術節產生的想法可以永續且營運。 鄉愁可以號召人們,產業可以把人留下。 藝術節產生的創業想法,如何在鹿港的現有環境下,讓一個不管是I-turn或U-turn的年輕人,可以有想法就能實踐創業,而且創業之後這裡的市場是足以支撐一個年輕人好好的活下來。而這樣血淋淋的地方青年生存故事,也是我想要深入探究的!(當然這也是我想一直去思考鹿港會為何需要鹿港囝仔?) 重整再出發 最後,這篇文章其實沒有任何地方創生經驗的參考價值,充其量不過是檢討後再出發的起手式。以學習管理背景的我而言,設定目標、制定工作排程等,是在基本不過的事情了。就分享一下四月份的寫作計劃給大家囉!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分享經驗才能夠創造更多經驗,共勉之。 4/8(一)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傻傻分不清楚?案例:勝浦町阪本小學校 4/15(一)地方創生,先把人留下來再說!女川町的復興 4/22(一)台日友好,鹿港結識的淡路島好朋友。 4/29(一)地方創生你好神的大神山計畫 你可能會喜歡
Read More
Vespa S150 與台灣關山車站

【遊記】Day 2 屏東竹田到花蓮市,Vespa S150 (1974) 偉士牌 2022 春節4天3夜環島

趕路的人,也會被大和頓物所給留下。 原本設定第二天中午前進到南迴,大約可以在台東市簡單吃個午餐,早餐就打算簡單全家吃一下,喝杯咖啡就上路。原本只打算在大和頓物所門口拍張照就走,但是從碾米廠房裡長出的玻璃屋鋼構空間,實在非常對胃口,就點了杯手沖黑咖啡、配上似乎是唯一不是甜食的燻雞鹹派,當作早午餐吃了一小時,一直待到11點才離開竹田,踏上今天從西岸到東岸的翻山越嶺之旅,320公里。
Read More

地方編輯-彰化書友見面會|進修筆記

接續2021年出版的地方設計,作者蔡奕屏又一日本地方設計團隊訪談著作-「地方編輯」在今年六月問世。趁著返台之際特別扛著一卡皮箱的日本地方刊物,全台跑透透展開巡迴的書友見面會。第三場來到彰化員林的丰富食堂,同時也聚集了來自彰化、雲林各地的書友來此小聚。有別於疫情期間出版的地方設計,只能做線上講座、分享會來推書,這次終於可以回到實體的聚會與分享訪談的經驗。
Read More

從社區營造出發的廢校再生,日本勝浦町坂本小學校連結的地方與創生。

隱身在德島山林裡的坂本小學校 文|張敬業 社區營造還是地方創生,傻傻分不清楚? 2019年是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由國發會整合中央各部會資源,針對各鄉鎮的人口與地方發展等相關議題擬定的發展政策。而這個連名字都跟日本的地方創生一模一樣的政策,真的能解決當前的地方問題嗎?在此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先搞清楚,台灣在面對「人口遷移」、「人口老化」、「都市飽和」、「鄉村人口外流」、「地方產業轉型」、「地域振興」、……、等議題時,與日本的狀況、條件、尺度是否相似?且從中央帶動地方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地方的動能如何持續運轉?在政策補助過程,要如何找到永續營運的方法?在清楚政策方向之前,地方因為時代變遷、產業型態的移轉等因素沒落,「地方振興」是唯一可以確定的方向。然而如何振興?對於地方發展的想像是什麼?地方是誰的地方?更多細微的討論,絕對不只是舉著「振興」大旗就可以翻轉的。地方創生需要的是以地方為主體的產業發展策略,人類學者丘延亮老師曾經提過「一個部落有年輕人回去,一個部落沒有年輕人回去。十年之後,有年輕人的部落還在,沒有年輕人的部落,已經消失了。」把部落換成「社區」是一樣的,「人」是改變地方的關鍵因素,而年輕人所代表的更是延續、傳承這樣意識的一群人。 GIVERS FOR TAITUNG #09 丘延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crV-AcFM9c&t=205s 然而在台灣地方創生也常常被誤解成「社區營造」的升級版,會被這樣誤會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同樣是關注地方、產業、人、環境等因素,也許執行的場域、關心的議題、甚至執行的人有所重疊,但兩者其實有根本性的差異。這一系列文章,想要分享以往造訪日本的地方村落中觀察的地域振興案例,來討論其差異,或者有一些振興方式可以藉此轉移在台灣實踐。 意外的廢校再生發現之旅 勝浦町坂本小學校與ふれあいの里さかもと並陳的校門 今天要分享的案例是位在日本德島縣內的勝浦町「坂本小學校」,2016年春天帶著工作室夥伴拜訪淡路島友人所延伸的旅行(關於拜訪淡路島的經驗,之前投稿人耕食共同體的文章「非農之旅」有撰寫過)。這裡算是意外發現的一處景點,原本是要造訪鄰近的邁向「零廢棄」的村落-上勝町,最後卻因為這一處的廢校再生案例而逗留了。 勝浦町的坂本小學校位在德島縣的山區,距離德島市區開車需要50分鐘,與所有偏鄉山區小學一樣,人口外流、老化,大部分的年輕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就必須到外地求學、工作,漸漸的生活的重心便會移轉其他城鎮。就讀人口減少了,小學校便是兩三間併成一間才能繼續營運。坂本小學校於明治7年(1874年)設立,雖然直到平成11年(1999年)才與鄰近的勝浦町立横瀬小學校合併而停止使用,但在平成6年(1994年)確定該校即將廢止後,當地政府與居民,也開始討論坂本小學校後續的校舍使用。 廢校空間成為地方再生的事業載體 學校校舍廢止閒置的三年後,2002年由地方的社區組織將荒廢的校舍,改造成農村體驗型的民宿設施,將原本的校舍空間改造民宿及食堂成立了「ふれあいの里さかもと」,並且雇用社區居民來營運。餐廳部分使用地產食材入菜,提供給民宿的旅客以及我們這種突然造訪的觀光客(笑)。廚房的運作也是雇用社區媽媽來烹煮料理,從料理的家常感到廚房裡此起彼落的交談聲,完全可以感受地方對於這件事情的熱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5sOfXsKo0 雖然校舍空間不再有孩童上課的身影,但取而代之成為接待外來旅人的地方的客廳。而一個地方也因為廢校再生,讓大家有工作做,也帶起許多動能。地方農產成為食材來源,地方居民成為民宿的房務、廚師、櫃檯人員,是最佳的經營管理者。透過這些住宿、餐廳的消費行為,不只帶動周邊產業連結,可以把人留在地方,更重要的是把錢留在地方,穩固地方生活基礎,而這也是地方創生在推行時,必須妥善規劃、設計的。 民宿玄關處有土產販售及女兒節擺飾 以自助餐形式構成日本的家常料理 每個人有一組九宮格餐盤,每次都可以吃到少量多樣的餐點。 櫃檯大姐與我們分享昭和時代的坂本小學校 負責前台的社區媽媽與我們道別 富有地方風格的社區女兒節擺設 從學校延伸出去的社區景點 我們造訪的期間正好是日本的女兒節的前夕,從勝浦町聯外道路的道之驛土產店,一直進入到坂本小學校的玄關(原本校舍的樓梯間)都可以看見女兒節的擺設,而這樣的設置從校舍空間一直延續到社區的各處。 餐後負責櫃檯的社區媽媽也推薦我們到附近的一處庭院宅邸-「森本家住宅」去走走,森本家住宅也是登陸有形文化財(有點類似台灣的「歷史建築」)。餐後天空下了點小雨,進入庭院前的通道、家屋的各個空間擺滿了各種女兒節的裝飾。雖然不像大城市裡的建築展現氣派宏偉,但雨後山村裡的古民家更帶來一點樸實氣息。雨後大家在森本家的院子裡等著雨停,我很假掰的拿出洞簫吹奏,也為匆匆的旅行帶來一絲喘息。 手繪感濃烈的森本家指引看板 森本家的入口 登陸有形文化財的名牌 家屋緣側的古民家人形 不同年代的女兒節人形配件 更早期的配件 玄關處精緻的女兒節人形 森本家住宅家屋裡各種精緻的女兒節擺飾 雨後在日式庭院吹洞簫,別有一番孤寂感。 你可能喜歡
Read More

充滿魅力的日本濱海小鎮,廣島尾道空屋再生(下)

尾道的美好,除了先天的海天一線的優勢外,更重要的是有像NPO尾道空屋再生計畫的豐田雅子女士,這樣感於夢想的實踐家,還有如渡邊義孝先生這樣熱血的建築家,除了讓逐漸頹靡的空間再生,更重要的是對於空間要投注更多地方生活的想像,所以像是地方組織的橫向連結,與市役所的移住計畫合作等等,都是讓修復完成的空間可以注入新生命的方式。
Read More

業務洽詢|合作

Line 線上客服,請搜尋 @lukang2012

加入好友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Email|info@tkfl.tw
聯絡電話|04-7771181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民族路131號
營業時間|09:00 – 18:00

聯絡我們|Contact Us

歡迎您與我們聯絡,填妥下方連絡表單,我們將會有專人與您聯繫,及說明服務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