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龍山寺

在談地方創生及社區營造之前,先來聊聊「山頭文化」與「海洋思維」。

鹿港龍山寺

文|張敬業

青年返鄉後的挑戰

前面幾週跟大家聊過《在談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聊聊「青年返鄉」吧!》以我自己與鹿港囝仔夥伴們的經驗作分享,共分為三篇(還沒看過的可以點連結:上篇中篇下篇

然而青年在返鄉之後所要面臨的挑戰,不論自己是否已經取得可以行動的資源(資金與空間),最重要其實是「要如何與地方的人展開互動?」

幾年前還在鹿港藝術村駐村時,有一次講座後的分享時間,一位台南的朋友分享到「最好的開始不是從零開始,而是站在地方已有的基礎繼續累積。」

當時候這句話對於身在鹿港的我們,有著很大的鼓舞。從1978年開始的「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後展開的地方民俗與文史資料的蒐集與出版;80年代由知名古建築學者漢寶德先生所主持的《鹿港古風貌調查》到後來的鹿港老街的整治等;90年代由林會承老師出版的《清末鹿港街鎮結構》等文獻,以及各個文史工作室所出版的老照片集等等。上述的經驗可以得知,鹿港在3、40年前就已經有很專業的文史調查與地方史資料建構,當然現在中生代擁有大量文史出版品的陳世賢老師,更是在這樣基礎之下,帶動一波文史工作者投入地方文史資料的挖掘、建構與出版。90年代末期更有因為《搶救日茂行》的文資保存運動而組織的「鹿港發展苦力群」,透過影像開始紀錄事件,述說地方故事。而近年由保鹿運動協會推動的社區紀錄片培訓課程,更是一種另類的地方史料建構。不管是透過學術研究、鄉土運動、社區營造,或是熱血的文史保存與調查,都可以看見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可以運用的資源以及地方動能是相當豐沛的。

山頭文化

問題來了,既然地方有這麼多有才華的人們與資源,大家應該要聯合起來「把餅做大,再造二鹿風華呀!」,這是回鹿港之後經常聽到的一些建議與想像。先不管所謂「二鹿風華」的想像是什麼,因為那對於現在的鹿港來講很空虛,或許之後有機會再談吧。但大家一起聯手讓地方振興,這件事情是大家都期待,但也是最難實踐的。

講山頭文化之前,先來個起手式,以免大家對號入座。以下的講述是小弟造訪台灣其他社區,以及觀察鹿港的現象而寫。

各據山頭,已經是各地愛鄉運動、社區營造的普遍現象,但為什麼會演變成如此呢?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地方好,為何無法好好合作?

但好好合作的基礎是,大家要先形成共識,對於共同的地方的認同是接近的。

以小弟個人的經驗來談,在成長學習的過程中中,與同儕間大多屬於「競爭關係」,標準化的排名讓學生養成,只要管好自己的成績就好。這樣缺乏「團隊合作」的養成過程,出社會後其實很容易走向,只要自己好就好的山頭文化。

在山頭上面只要關注自己能掌握的資源就好,而且「山頭」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分享出去的每一筆資源,都只會讓自己手上的資源越來越少。所以用山頭文化的觀念在從事社區營造或地方事務時,就容易落入畫地盤、分資源的窘境,久而久之也就限制的對於地方的想像。

不過山頭文化並不是不合時宜的一種觀念,只要建立良善組織管理,以及適當的資源交流機制,其實還是可以保有地方主體,又能夠與時俱進的。

海洋思維

鹿港龍山寺
每年今秋藝術節開幕音樂會之前的重要儀式

有別於山頭文化,青年要投入地方工作,除了對於地方保守的山頭文化需要有認知之外,在從事地方事務的同時更需要擁有的是「海洋思維」。

所謂的「海洋思維」就好比在大海上航行,最直接面對「生存」的問題,為了讓船可以朝目的地前進,取得資源與他人合作變成是最基本的生存條件。

簡單來說,一人駕駛的小船搭載的燃料與物資有限,因此只能做短程的航行。然而隨著目標越漸遠大,就需要更大的船來搭載更多物資與燃料才能航行得更遠,且大船也不是一個人能夠驅動的,因此需要有「共同目標」的夥伴一起才能前進。若是我們的目標大到,已經不是一艘船可以完成的,那與他人結盟組成艦隊,且不同性質的船在共同的航道上彼此分工,不只是能達成彼此生存的目的,在航程中也許還能獲得許多意外的秘寶!

如果覺得我講的「海洋思維」還是太過抽象,那請參考電影《神鬼奇航》以及動畫《海賊王》會更清楚。

返鄉青年的中介平台

2019是返鄉的第七年,鹿港囝仔在歷經12、13年的遊牧時期;14~16年的藝術村駐村時期;以及17年之後的橫街工作室,不只在自己的家鄉創辦事業,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同時開始為彼此開創更多事業。

在18年出版的《今秋誌-地方的創造與再生》中提到「鄉愁號召人們回來,產業把人留下」,這是在返鄉邁入第七年之後的深刻體悟,而這個階段的成果是許多的鹿港囝仔們一起經驗的。在這次的今秋誌中也提到,接下來幾年的重點會放在「培力」上面,不論是透過藝術節的志工培訓,或是非常態性的工作坊,都希望能夠把我們返鄉這幾年的經歷分享給大家,同時也要繼續累積經驗。後來的人們未必要依循我們走過的道路,但我們可以給予一些投入地方的指引,成為返鄉青年的中介平台。

最後要分享在2018年今秋藝術節中的今秋論壇上,許文烽導演在交流時間給予的精彩回饋,希望每一個回到家鄉的人們,除了可以堅持自己的初心之外,也能夠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去,也許可以因此遇到值得信賴的夥伴!

你可能喜歡

2019今秋論壇

今秋論壇邀黃仁志開講,探討移住與返鄉青年如何融入地方生活

2019今秋藝術節|今秋論壇,邀請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主任黃仁志,分享「生態系觀點的地方創生行動」,現場來自全台各地學青與社青朋友一同參與與思辯,講座下午以審議式民主模式,延伸探討住與返鄉青年如何融入地方生活。希望以「論壇推廣」,激勵公民對於公眾事務的參與,培養民主社會中更多積極公民。
Read More

瀨戶內亞洲論壇給今秋的啟發

亞洲論壇的經驗讓我們了解,今秋藝術節的「友善環境店家」、「公共食堂」、「剩布計畫」等單元,與亞洲各地藝術節在關注的環境永續同步;利用生活場域作為策展空間,讓藝術離開white cube走進當地人的生活的「街區策展」,藉此討論人與地方空間的關係。而最重要體醒是,要讓今秋邁向永續,不單單是每一屆藝術節找來資源,讓資源可以透過藝術活動的舉辦,展開對於地方的想像,同時要能夠長出與地方共生的能力。
Read More

那些餐飲業教我的事 ft. 2023-04 月鹿港餐飲聯合徵才

說起餐飲業,大概是跟人們的生活最貼近的產業之一,也是許多人選擇創業項目的前幾名。而且不只是創業,許多人在學生時代多多少少都有在餐飲業打工的經驗。不管是便當店、小吃店、或者小有規模的餐廳,一年到頭都有基層服務人員的需求,而且即便不是餐飲相關科系畢業的人,也都有機會投入餐飲的領域。
Read More

鹿港今秋藝術節,文化事業的拓展連結|《返鄉路上》紀錄片社區一家&CNEX Taiwan

鄉愁可以號召青年,產業可以把人留下,而身為一個「文化農夫」需要做的,便是把這個環境照顧好,不只是讓它更適合人們生活,還要能夠包容新事物在這裡發生。 返鄉這條路,謝謝每一位在路上支持鹿港囝仔大家, 「從我到我們」的路途上,一起前進! 未來期望培養更多年輕人,參與地方,實踐地方各種想像,讓家鄉成為喜歡回來、期待回來的地方
Read More

「地方設計」書友跨海見面會-週三不加班小聚後記

為了讓大家有感於地方設計的概念,奕屏從幾個影響日本甚鉅的歷史節點,促使了設計師開始往地方發展,包括2008年影響全球經濟的雷曼兄弟事件、2011年的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以及2020年的COVID-19全球疫情。而書中其實有超過14篇親身採訪的案例解析,內容豐富,說真的很難在一場小聚提及全部,因此在講座前,有特別跟奕屏討論適合鹿港夥伴們的案例。
Read More

洛津與東京相遇的緣分|用藝術交陪的地方創生

來自東京的獨立歌手高水春菜(後稱春菜),雖不是第一個登上今秋舞台的外國表演者,但卻是第一個今秋邀請的國際演出團隊,而2019年的閉幕音樂會也是春菜在台灣的第一場演出。同行除了擔綱演出的春菜,還有身兼翻譯與經紀人的宇野麻里繪(後稱麻里繪)。2021年我們透過線上訪談的方式,與兩位日本友人跨海連線,同場邀請落語家戴開成協助翻譯交流。
Read More

業務洽詢|合作

Line 線上客服,請搜尋 @lukang2012

加入好友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Email|info@tkfl.tw
聯絡電話|04-7771181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民族路131號
營業時間|09:00 – 18:00

聯絡我們|Contact Us

歡迎您與我們聯絡,填妥下方連絡表單,我們將會有專人與您聯繫,及說明服務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