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非農之旅,關西淡路島農村考察

台日友好之旅
我的淡路島農家友人

文|張敬業

2016初春,計畫已久的日本行終於到來,此行主要拜訪住在日本南淡路島市的庄司夫婦。與庄司是2015年初在台灣偶然認識的,同年的關西之行特別前往拜訪。從事農務的庄司先生住在典型的日本農村「阿万塩屋町」。雖然只停留一晚以及早晨短暫的農村單車巡禮,眼前的農村景致以及農業區域的規劃讓初次造訪的我印象深刻。此次造訪,一方面拜訪庄司夫婦,另一方面是來履行上回答應庄司太太,演奏洞簫的承諾。旅行的瑣碎不談,此篇從非農專業者的角度來觀察日本農人如何過生活。

一行人接近中午的時間抵達淡路島的庄司家

抵達日本的隔天,一早即前往拜訪庄司家。提早抵達的我們,趁著庄司太太準備一行人中餐的同時,請庄司先生帶著大家訪他的農地。這篇讓我們先來談談從事農業生產時最重要的「灌排系統」吧。進入到農田區域,眼前不見台灣農村常見的灌溉溝渠,取而代之的是地下化的灌溉系統。大約在十年前由日本政府提議,並由當地約六十戶的農家共同出資,以耕作面積10公頃100萬日圓的費用興建。地下化的灌溉系統,利用高低水位差形成水壓(類似台灣路邊常見的消防管線)提供每戶農家乾淨的灌溉水源。這樣的灌溉水源的獨立設計,可以確保灌溉水的品質在運送過程中不受到周邊因素影響。至於排放系統的設計,則是安排在各戶農田的周邊作為公共的「農事」排放之用(與家庭用水分開)。目前的排放系統還是屬於露天狀態,聽聞庄司先生所言,幾年之後也會將其地下化,但地下化的目的是避免其他非農之物飄落溝渠中,而非道路使用,這點與台灣普遍將溝渠覆蓋後作為道路使用,以增加經濟效益的思維很不一樣。

等待中餐的同時,庄司先生帶我們參訪他的農田。
利用地形高低差水位壓力的給水系統

日本稻米的收購價格非常低廉,但蔬菜的價格有比較高的售價,庄司先生的農地是栽種萵苣及少量的稻米,高價的蔬菜作物收成後交由「JA農業協同組合」在市場上流通,低價的稻米則留著自己食用(日本農業的產銷型態之後幾篇再跟大家細談)。現年75歲的庄司先生仍從事農務,但由於體力與人力不及以往,農地的使用也有所限縮,大兒子雖然也是從事農業研究,但因缺乏實務經驗,未來未必會回來繼承農地。所以目前是先將空出來的農地則承租給年輕的小農繼續耕種,未來退休之後則繼續承租給年輕的農人繼續耕作。

村子裡的年輕農夫

接近用餐時間,一行人回到了庄司家的庭院邊,庄司先生向我們介紹他自費設置的家庭廢水淨化器。所有的生活廢水會先集中在這個裝置裡,淨化處理後再排入公共的溝渠裡。村莊的下游處則有設置集中處理公共生活廢水的設施,處理過後再往下游排入。村裡的人雖然不是每一戶都如庄司家有自費設置生活廢水的設施,但這樣希望將自己對於公共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的觀念,相當值得學習。

回到家裡的食堂,餐桌上的料理除了少數幾樣食材是比較遠的產地外,其他幾乎是在鄰近村莊生產的食材,而且也相當具有季節性。餐桌上彼此閒聊著,小弟與幾位同行的夥伴及庄司夫婦分享到,上回來到庄司家雖然只是短暫一夜的停留,但晚餐時間與夫婦兩一起慢慢的用餐,是多久沒有的感受,不只是食物停留在口中的味道,還有食材與烹煮者的用心,以及與家人相聚用餐的幸福片刻。

不一會兒功夫庄司太太已經完成整桌的菜肴了

餐後,我們準備了幾首台灣民謠與庄司夫婦及他們的朋友一起分享。緊接著音樂會後面是庄司太太帶來的茶道表演。節目結束後,來自台灣的我們與日本的朋友們一起說南到北直到夕陽西下之前。離開前,庄司太太告訴我們家裡很久沒有這麼熱鬧了,她覺得很開心。與庄司家的一日生活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生活其實是這樣簡單,但簡單的背後其實是更多的用心與謹慎。
好了,需要好好的吃頓飯,繼續旅行了……。

餐後我與日本箏老師合奏宮城道雄的名曲「春之海」
庄司太太以日本茶道款待遠道而來的我們
日本茶道中少不了的和果子
一期一會的忘年聚會

2016/03/26 寫於日本德島縣神山町

人耕食共同體原文:http://cultivatorab.blogspot.com/2016/03/1.html

你可能喜歡

【進修筆記】著顏有術相片上色工作坊隨手筆記|台灣國家攝影中心&國美館

在執行古寫真上色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對於影像所在時代、時間、季節、場景、氛圍、物件細節等元素的「考證」。佐榮老師也提到目前以台灣在進行古寫真上色的考證方法有「日本時代的彩色繪葉書」、「戰後米國大兵的照片」、「文獻資料」、「實體文物」、「耆老的回憶」等五種,而對照片上色的目的在於還原視覺,讓文史的細節看得更清楚。而這些考證與講究是「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上色並非要挑戰原作的美麗,而是希望更接近記憶,進而還原歷史的真相,匡正史料上的不足。
Read More

瀨戶內亞洲論壇給今秋的啟發

亞洲論壇的經驗讓我們了解,今秋藝術節的「友善環境店家」、「公共食堂」、「剩布計畫」等單元,與亞洲各地藝術節在關注的環境永續同步;利用生活場域作為策展空間,讓藝術離開white cube走進當地人的生活的「街區策展」,藉此討論人與地方空間的關係。而最重要體醒是,要讓今秋邁向永續,不單單是每一屆藝術節找來資源,讓資源可以透過藝術活動的舉辦,展開對於地方的想像,同時要能夠長出與地方共生的能力。
Read More

那些與《地方設計》 擦肩而過的日本旅行風景

隨著「地方設計」一書在2021年初出版,以及台灣地方創生政策推行進入第三個年頭,這幾年來看到越來越多青年投入地方工作的領域,相關的出版品也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很難得自己也是投身地方9年時間的相關工作者,且又剛好與「地方設計」作者及書本內容有這樣的緣分,當然要特別為了鹿港、彰化及中部地區的書友,安排一場跨海見面會。除了聽奕屏聊聊訪談地方設計的故事外,更想跟奕屏交流讀書心得。
Read More

好想再去一次的北阿爾卑斯國際藝術祭(上)

2020年全世界受到中國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原定的許多大型活動延期或取消,原本預計這個月底開幕(原訂5/31~7/19),位於長野縣大町市的「北阿爾卑斯國際藝術祭」也受到疫情的影響而延期。回到2017年,與北阿爾卑斯國際藝術祭的初識,好好感受藝術祭帶來的地方生活感。
Read More

來自東京的員工餐廳,禾火食堂的另外一個想法原型。

2018年的大年初四,我們在鹿港開了「禾火食堂」,一間結合了生活減塑與社區共食的社區食堂。而在許多的報章雜誌與媒體訪談中,我們也比較常談論起禾火食堂在今秋藝術節的實踐,為了解決多人用餐而避免吃便當產生的各種廢棄物,以及2012年從保鹿運動開始,在社區撿垃圾,與希望減塑觀念可以擴及到社區店家,而從2016年起的今秋藝術節推出的友善環境店家的概念等等。而開設一間食堂所能及的,也不僅止於次。
Read More

地方的創造與再生-鹿港囝仔的反思與實踐

文.張敬業 (鹿港囝仔創辦人、今秋藝術節策展人) 《今秋誌I:地方的創造與再生》,是以每年秋天舉辦的「今秋藝術節」為名,收錄了二O一五到一七年三屆的策展構想,以及藝術節在鹿港創造的想像與企圖解決的地方問題。選擇以「今秋」為名,而非延續更早推出的《道地誌》(現已停刊),主要是兩者的定位不同,《道地誌》是偏向介紹地方的週期性刊物,而《今秋誌》的定位是回顧與匯整三年一度的節慶實踐,更重要的是,「今秋藝術節」已是這群在地實踐者從二O一二年開始的保鹿運動,甚至更早之前鹿港囝仔的集結與發想的實踐。這群返鄉青年們,如何透過實踐重新認識家鄉,與運用自身專業,讓一年一度的今秋藝術節,不只是回應這個城鎮所面臨的問題,更從中產生新的創業想法,這都是本期《今秋誌》想要傳達的,這些歷程都是重要的累積,回顧起來依然歷歷在目。 彰化縣秀水。 (攝影:張安儂) 「地方的創造與再生」的構想,是來自日本政府的「地方創生」政策一詞。這是日本為解決因偏鄉人口老化、外流,所衍伸的經濟頹靡與文化斷層等問題,同時面對過度飽和的都會人口,而提出活絡地方經濟的綜合戰略計劃,以政策性的引導,推進吸引年輕人的魅力城鎮建設,提升人口、創造就業機會。借鏡日本的經驗,立法委員余宛如、吳思瑤等,也開始與民間從事地方再造的團體交流經驗,並與中央部會研擬相關政策,催生適合台灣的「地方創生法」。 然而沒來由的,「地方創生」一詞也漸漸成為社區營造的新興代名詞(兩者雖然在本質上略有相似,但實踐手法與思維上仍有所差異),甚至在二O一八選舉年,成為許多候選人的競選標語。總之這個在日本的政策名詞,在台灣也出現各種另類詮釋。而本書的「地方的創造與再生」,即是回顧鹿港囝仔這群在地青年,自返鄉投入地方再造到開創事業的過程中,如何在社造團體、社會企業、文青等標籤中追尋自我定位。在投入實踐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同時運用所學回應並試圖解決家鄉所面臨的問題,讓家鄉可以有新的詮釋與想像。 鹿港的文化環境與產業條件是得天獨厚的,早在大航海時代就已經有在地的巴布薩原住民及來自中國的漢人移民,與西方的貿易商隊進行「鹿皮」等交易;而眾所熟知的「一府、二鹿、三艋舺」,過去繁華的二鹿時期,即是當今鹿港市街與文化美學發展的雛形。儘管後來因為鹿港溪的淤積,使得海上貿易式微,且日治時期的鹿港行政層級低,在缺乏重大交通建設下逐漸走向沒落,但鹿港卻也因此較其他城鎮保存了更多的古風貌。 一九七八年開始舉辦的「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後來輾轉成為現在的「鹿港慶端陽」),與二O一二年「台灣燈會在鹿港」,都一再躍上全國版面,讓古鎮鹿港成為知名的「觀光」小鎮。然而觀光為小鎮帶來了人潮,看似讓經濟得以活絡,但其實在地方居民的生活上、文化上、環境上卻造成了許多改變。產業方面,除了既有的老街文化與觀光產業,在廣泛的鹿港生活圈裡有三個工業區,鄰近鄉間也有許多中小企業(農地工廠又是另一個議題),提供了工作機會讓回到地方的年輕人找得到工作,留在地方,而留下來以後才能更實際的去面對地方問題並設法解決。引用人類學家丘延亮老師所說:「一個部落有年輕人回去,一個部落沒有年輕人回去;十年之後,有年輕人的部落還在,沒有年輕人的部落已經消失了。」當地方留得住年輕人時,才有機會更進一步談論地方所面臨的問題,與發想更多願景,即便是面對複雜矛盾的農地工廠議題,都能有機會一步步的將問題釐清、討論並研擬解決之道。 彰化鹿港頂番婆。 (攝影:張安儂) 細數返鄉的日子,許多在地的實踐,讓我們對於「返鄉」一詞有了更多詮釋。返鄉不只是回到家鄉,更是「重返鄉土」!返鄉青年是如此受到關注的,因為青年象徵著活力,也是地方重要的生產力。返鄉從事地方再造時,往往會參考、學習或複製國外的經驗,但因為文化、社會等背景的不同,同樣的做法不一定能有相同的效果。這些參考與學習都是過程,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將其轉化並創造自己的經驗。因此透過《今秋誌》的出版,除了回顧與整理這些年實踐的歷程,也讓這些經驗成為實體的檔案,提供給後來從事地方再造的人們參考。期許留下來的檔案與故事,能夠開啟更多人對於地方與社區的想像。 最後,我們要將這本書,獻給沒有被寫入《今秋誌》的返鄉青年,昱凱。昱凱是夥伴安儂就讀高中與大學時期的學弟,更是最初的鹿港囝仔成員之一。二O一O年,昱凱參與了〈鹿港囝仔攝影聯展〉,受到夥伴們的鼓舞,因而決定在大學畢業後返鄉並肩作戰。草創初期的鹿港囝仔還沒上軌道,所以昱凱必須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則一起討論活動,假日的時間共同實踐。但某天上班途中發生了意外,昱凱離開了大家。雖然有許多未竟之業與遺憾,但那些重要的開始,都有昱凱一起走過,也讓現在的鹿港囝仔可以照顧更多的夥伴,讓返鄉的生活變得更加精彩。 2012年11月25日第一場的「保鹿運動」,活動很陽春、人數也不多,卻是一個重要的開始。人與土地的關係,就在身邊力行之後連結上了。永遠要記得那天積極、滿足的笑容。(來源:鹿港囝仔)   謝謝昱凱,《今秋誌》算你一份!
Read More

業務洽詢|合作

Line 線上客服,請搜尋 @lukang2012

加入好友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Email|info@tkfl.tw
聯絡電話|04-7771181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民族路131號
營業時間|09:00 – 18:00

聯絡我們|Contact Us

歡迎您與我們聯絡,填妥下方連絡表單,我們將會有專人與您聯繫,及說明服務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