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敬業
友善母語發展的環境之重要性
昨天晚上聽FAPA四十週年的紀念晚會,曹興誠先生的演講時有感。演講一開始曹先生用「台語」跟大家自我介紹,提到自己一歲多時隨父母來到台灣,在清水成長大家都講台語,所以他雖然是外省家庭,但因為出去到社區大家都講台語,他也自然而然地會講台語。後來高中到台北唸建國中學,因為台北人都不講台語,甚至覺得他的海口腔很難聽懂,沒有環境自然就少講,少講就不會有這個語言的發展了。
我相信曹先生的父母在家裡一定是講他們原本在中國時講的語言(不確定是不是北京話),但因為住在清水,相信當時候大部分的清水人一定是以台語為主,也因為社區環境是如此,所以即便是外省小孩,在大部分的人都講台語的環境,要去發展一個語言是很自然的就能夠學會的。
日常生活的觀察看見母語發展的困境與需求
最近開始帶小女阿菲到各地的公園玩遊樂設施,也發現許多父母跟小孩之間的日常對話就是「華語」,然後轉頭過去跟平輩或長輩對話就自然切換成「台語」。但其實每個小孩子都是語言學習的天才,你給他們什麼環境,他們就可以很自然地學會。
曾經有一個地方媽媽聽見我跟阿菲是以全台語來對話,一方面好奇我的動機,另一方面也感慨許多詞彙想講卻講不出來。所以這也是在營造友善母語(台語)發展的環境時的困境,社區裡陪伴孩子的父母親,這些主要的語言環境營造者,我們並沒有辦法相當熟練的使用語言,來做日常生活的知識、情感、情緒傳遞。
鹿港囝仔講台語
在上週我以保鹿運動協會的名義,送出了許久未參與的信義房屋全民社造的提案,在填寫「執行永續性」內容時,我提到了以下的內容:
一個語言的發展,代表著一個看待世界眼光、觀點的延續。建構台語友善的環境,讓世代在鹿港以台語為母語的族群,能夠在過去不利台語發展的環境,透過建構地方的台語社群,以及有創造力的社區活動逐步的修補,並且營造出一個讓孩子以台語為基礎發展的環境。多元的文化及語言環境,不應該建構在稀釋本土語言的發展,以鹿港為例,應該是建構在以台語為基礎,與社區的其他族群共同發展,才是真正的多元文化環境。
「鹿港囝仔講台語」提案計畫執行永續性段落
提案參與計畫,不只是為了有經費辦活動,而是透過參與計畫過程中與更多的人們討論「營造友善母語的環境」這個議題的更多可能,以及放大議題本身的價值,讓更多人們、社區有意識去營造更友善孩子們發展母語的環境。
在目前的主流社會,我們時常強調、追求「多元並存」的價值,但我們同時更應該注重的是追求多元的同時,是不是稀釋掉了我們自己主體文化、語言、生活的發展。回到最前面,曹先生的發言讓我反思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營造全台語的環境之重要,不只是家庭生活,再進一步到社區生活裡,需要有更多有意識的家長與社區夥伴的參與,開始跟孩子們講台語,自然就能形塑環境。
培養地方的台語社群
日前聽「台灣人台灣事」的Hena ma介紹,已經有許多人投入台語Podcast的內容創作。Podcast也許是時下做語言推廣與影響力擴散的常用工具,但即便擴散率、閱聽數能夠過行銷方法得到提升,但要真正創造「友善台語發展的環境」,其實還是要落實於實體的地方生活,並且有完整的社區網絡支持。眾多以「台語邏輯」、「地方文化脈絡」為發展的生活指示內容,例如餐廳、飲料店的菜單,地方內容的走讀活動等,且不再是把原本的華語內容翻譯成台語,而是能夠以台語作為介紹當地內容的一種方式出發。
目前保鹿運動協會的夥伴,每個月都會有一場週末晚間的「台語聚會」,目前是以會員及會員的友人為主要聚會族群。在週末晚間無壓力的用台語討論地方的公共事務。如果大家有興趣一起參與討論,也歡迎私訊保鹿運動協會,或者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