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敬業
2019年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而這四個字也繼「社區營造」、「青年返鄉」之後,成為最新最夯的討論關鍵字。連續三週在《談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聊聊「青年返鄉」吧》一文進入到最後一的段落,本週我們來談談2015年,這個返鄉進入第二階段的重要開始「在地藝術節」。
系列文章:
先有在地參與,才談在地藝術節
我們認為要「先有在地參與,才談在地藝術節」,那至於什麼是藝術與文化呢?當人們開始關心公共事務,而走出家門進入社區、進入群眾,接下來就是讓藝文這件事情發生在生活當中。我們的設計是,在每次的參與之後都會安排民眾的分享,同時我們也將表演藝術植入在分享時間當中,安排擁有表演長才的夥伴在這段時間表現,淺移默化之下,民眾並不是特別去看一場表演,而是在參與勞動之後與其他民眾一起共同成就了這場演出。另外,我們也與地方的商家合作,在咖啡廳、背包客棧、書店等民眾生活的休憩場域策劃攝影展、音樂會、紀錄片放映,讓一切都是很生活化的發生。久而久之,地方的人們對於藝術與文化開始慢慢就融入生活當中也就習以為常了。
但這樣的在地生活就算形成風氣,變成了鹿港新的文化現象,又該如何讓其形成產業呢?當然以「後燈會時期」的鹿港所帶來的觀光人潮,確實有充足的消費可以形成產業,但文化是一種必須以在地思考的產業,若以觀光為主體思考很容意就失去地方的獨特性,且在失去獨特性之後,很容易就被取代,當然我們並不是排斥觀光的可能性,只是我們更以「在地」作為思考的主體。
週三不加班,營造地方的第三空間!
因此創造文化產業消費端的「在地需求」就更顯得重要了。2015年4月起,每週三推出「週三不加班」的下班族私聚會。該聚會主題不限,主要是鼓勵地方的上班族在工作與家庭之間還能有自己的時間。一個第三空間概念的提出(後來才知道,「第三空間」這樣的概念,是由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在1970年代提出來的),空間由鹿港囝仔提供,時間的安排是晚上的八點到十點,比一般活動的起始時間來的晚,目的是讓下班族能夠在聚會前從容用完晚餐後再前來聚會。聚會的內容,則由主辦方及參與方共同提供,多半為旅行分享會或同好聚會等。另外一個目的,則是讓各行各業、士農工商都能理解在不同產業裡的工作內容。產業的跨域合作,從生活化的聚會開始理解,不需刻意期待、安排聚會的成果,只要在聚會中真誠分享,其他的就任其發酵。藉由每個月的保鹿運動、週三不加班聚會、以及不定期藝文活動的推行,並且以社群網路連結形成的地方社群,兩三年來也創造地方人們對於藝文休閒的需求,或者說地方的人們開始思考在地方生活的更多可能。同時地方上也逐漸有一群對於「鹿港囝仔」這個品牌的擁護者(鐵粉),鐵粉們不只是因為這群推動者所辦的藝文活動擁護,而是這些活動把民眾對於地方的認同感給連結上了。不管是藝文活動的教育性、娛樂性都成為民眾產生文化需求時不可或缺的因素。
地方青年自辦自籌在地藝術節
公共參與連結了許多人對於地方的情感,人與人群、人群與環境之間的關聯。但文化產業不只要拓展連結,更重要的是「創造事件」讓這些跨領域間的連結可以產生合作的動能。當人才、地方資源、凝聚力等因素到位,思考藝術節在地方上發展的可能即是水到渠成。一個在地的藝術節一定得以地方為主體思考,在地的人、在地的生活、在地的建築等,都可以是策展的主體。與在地社群夥伴於2015年中秋前後共同籌辦的藝術節,即是以鹿港這個地方為名的「鹿港藝術節」,由於是在中秋假期舉辦的節慶,所以也起了個很中秋的標題-「今秋會」。
2016年起鹿港藝術節已改為「今秋藝術節」,關於後面幾屆藝術節的籌辦內容之後再慢慢跟大家分享。
由民間自辦自籌的藝術節,所思考的就是以共同的生活經驗出發的策展。對於發起的在地社群而言,現階段重要的是找尋一個如何在地方上發揮熱情的方式。如同一次的年度慶典,透過表演藝術、透過劇場讓在這裡生活的人們與地方產生新的連結,連結的不只是空間,而是鹿港這個古老的城市積累多年的豐沛文化。一個在地藝術節必須以地方為主體思考,唯有如此才可能從本質上看見地方的價值。而節慶本身所能帶來的商業及觀光價值,則是定位為成就藝術節不可或缺的附加價值。
「談藝術節之前,必須先談在地參與」成就這件事情的是,一群由表演藝術「業餘者」組成的藝術節志工。白天上班工作,偶爾利用空檔在討論群組上補進度,下了班就繼續籌備、製作,視覺設計、票務銷售、燈光技術、在地行銷等,是自己專業的話就好好一展長才,非專業的話,就更是一個可以好好把握的學習機會。表演的部分交給表演者,剩下的就靠這群在地夥伴無眠無日、純手工製作完成,向在地鄉親搏感情,為的是號召更多人參與其中。將近一個月的密集籌備,對這群在地夥伴而言無疑是一場熱血的青春祭典!
藝術節看見地方的更多想像
在鹿港藝術節的於國定古蹟-鹿港龍山寺的開幕音樂會結束後,一位朋友給我們的回饋是「我看見了更多的可能性與想像」。這大概是策展團隊最期待聽見的,以地方為主體思考,不再只是妝點漂亮的嘉年華會,而是對於一個地方有想像、有開創的在地藝術節。第一屆的鹿港藝術節達到了同世代的跨領域連結,但在談在地藝術節的同時,更應該思考的是縱向的跨世代對話,這樣在談在地藝術節時,可以有更多的元素與面向成為策展素材,同時也能避免世代認知的落差。
註:今秋藝術節從2015-19年,連續五年一連舉辦五屆,2019年後,主辦團隊在評估團隊與藝術節的長期發展,決定改為三年一屆的方式舉辦,下一屆今秋藝術節計畫於2022年再度回歸。
2014年周先生與舞者們|活動紀錄影片
2014舞蹈旅行計畫 Dance-Travel Project IV – 彰化 鹿港龍山寺 Lukang Lung-Shan Temp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zuDPzVSJ0
2014舞蹈旅行計畫 Dance-Travel Project IV – 彰化 鹿港公會堂 Lukang Assembly Hal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rPFpdCYOY0
結語
如果把文化比喻成土壤,那鹿港絕對是充滿豐沛文化元素的沃土。如今,藉由網路時代所帶來的資訊便捷,返鄉服藝的鄉已不再是充滿鄉愁的「家鄉」,它是夠過社群網站的資訊傳遞,與實際的行動參與、分享,讓人與人群能夠扎實地與腳下的土地相連的「鄉土」。而現階段的在地社群,透過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廣泛且多元的應用,不只讓訊息傳遞迅速,而是讓在地社群間的交流,可以打破空間的限制。世界各地的在地社群,已經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多元的應用與連結,不需再以行政區域的國與國、城市與城市作為交流對象,而是回歸到透過網際網路,用心經營在地的社區3.0社群。
《談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聊聊「青年返鄉」吧》這一系列文章,是2015年受邀去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分享所寫的文章「參與世代-網路時代的市民參與機制及在地社群的跨領域連結-以鹿港囝仔之在地實踐為例」,雖然是多年前的觀點,放在談論地方創生的今天,還是能夠引起許多思考。
近期活動
2021鹿港未來中心
▍2021 鹿港再出發
▍鹿港未來中心會員/學員/見習生招募中
「鄉愁可以號召青年,產業可以把人留下」,因為想留在家鄉生活,所以鹿港囝仔選擇開創自己的事業,用理想中的方式留在地方生活。
報名請上鹿港未來中心網站https://lukang-futur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