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聊聊「青年返鄉」吧!(中)

「廣角鏡大隊」返鄉後的第一場公共參與行動

文|張敬業

系列文章:

在談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聊聊「青年返鄉」吧!(上)

在談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聊聊「青年返鄉」吧!(中)(本篇)

在談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聊聊「青年返鄉」吧!(下)


延續這一系列的文章,上一篇所談的「返鄉服藝」,這次就來談談鹿港囝仔的夥伴們,所推動的藝文活動,是如何在地方上開始有一些作為。
我們希望在自己的地方上,也能夠有藝術文化產業,讓文化相關從業人員能夠好好生活,鹿港這個文化古城正是有這樣的條件的城鎮。在2012年年底返鄉創業,與地方友人組織了「鹿港囝仔」團隊,在文化部的「文創產業圓夢計畫」的支持下,成立了「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也開始從地方社區著手藝文產業的發展。

文化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累積

在開始接觸地方民眾時,所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大部分民眾對於「文化」的認知是有落差的,在田野的過程中,得到的回應如

「文化是什麼?」
「文化?我又沒有文化!你找錯人了」

文化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累積,既然是生活,那為何大部分的人們會認為自己跟文化無關呢?於是我與團隊的夥伴反其道而行,並非從舉辦所謂印象中的文化活動(如音樂會、展覽、戲劇等)開始,反倒是從民眾開始關心自己生活周遭的事務開始,同時參與其中。

從事文化工作,卻不從文化與藝術入門?

團隊夥伴開始發想,如何讓民眾開始關心公共事務?於是提出了名為「保鹿運動」的公共參與行動,而且從2012年11月起每個月從社群網站(Facebook)上號召,發起一場行動,因應不同社區聚落設計不同的參與形式。行動的類型以掃除社區、文化活動復興、生態導覽、閱讀推廣等,設計參與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跟這件事情有關。
以下舉出幾個從生活細節發想的行動作為分享案例。

《廣角鏡大隊》

鹿港鄉間農業區在早期農地重劃、道路拓寬後,也同時在路口增設了許號解決視覺死角的廣角鏡,但由於鹿港一帶靠海,一年四季幾乎都有風沙,且廣角鏡在設立之後,管理單位並沒有相關定期修整的配套措施,導致鄉間路口經常處於模糊狀態。於是開始從網路上號召群眾組織單車隊伍,抹布、水桶上手,巡著設定好的路線,沿途擦拭「路口廣角鏡」,一個上午或下午的行動至少可以擦拭近百隻的廣角鏡,在工作分配上除了鏡面清潔的工作外,也有夥伴負責記錄每一隻廣角鏡的狀態,廣角鏡可能因為照射角度不對、鏡面不平整、或因為交通事故而損壞,都會影響交通。

《頂番鬧元宵》

每年元宵節,在鹿港鄉間的聚落-「頂番婆」,有個相當特別的習俗,當然猜燈謎、吃湯圓、提燈踩街這是少不了的,但最特別的是民眾提著燈籠可以到聚落間的商家講吉祥話,商家則回饋禮物,猶如西洋萬聖節不給糖就搗蛋的習俗一般。但這樣的習俗並非一開始是如此,該習俗源自於8、90年前的農業時代,夜裡的照明也都必須仰賴蠟燭,但當時常民的生活並不富裕,就算家中有蠟燭也都節省著用。到了元宵節這天大家都會提著燈籠到街上熱鬧,但有限的蠟燭無法滿足一整夜的歡樂,所以孩子們提著燈籠到做生意的商家前,用台語講「添燈發財,燭仔一對來!」等吉祥話來討蠟燭,店家則以蠟燭來回饋,表示祝福,用剩的蠟燭也可以帶回家補貼。時至今日,家家戶戶的生活條件變好了,習俗演變成孩子們講吉祥話,工廠、店家回饋小禮物感謝當地居民一年來的照顧。

廟口猜燈謎

但在追求速成的社會發展,很多習俗只保留了形式,精神面卻不知其意。民眾追求領取禮物,而非感恩店家的回饋;廟宇也因為籌辦燈謎活動瑣事麻煩而漸漸取消。筆者成長於該聚落,獨特的元宵節習俗是兒時的記憶,也鑑於此,自返鄉後的元宵節,年年都邀集在地的夥伴籌辦「頂番鬧元宵」活動,號召民眾一起提點「蠟燭」的紙燈籠,更在網路上募集燈謎、禮品,恢復了「猜燈謎」的習俗,讓這樣獨特的地方習俗以形式與精神俱進的方式延續。
這幾年因為COVID-19疫情關係,鬧元宵猜燈謎的活動也逐漸轉變形式。從2020年開始,維持著發蠟燭的傳統,猜燈謎活動搭配線上直播的方式,轉變成「移動式猜燈謎」的方式進行,雖然形式改變,但是樂趣不減!

延伸閱讀|2021年頂番鬧元宵

移動式猜燈謎

《巡溪水》

2015年開始以「季」為單位設計參與活動,巡溪水單元的發想,是大部分保鹿運動的社區參與行動皆是以清理「生活水域」為主,包含水溝、池塘、河道等。第一次的保鹿運動,就是因為夥伴看見與我們生活相近的池塘,卻是如此髒亂。表面上漂浮的是你我隨手可能落下的包裝、瓶罐,之後便從網路上號召群眾參與清潔。清潔同時也擾動了附近居民的關注,民眾從開始的嘲諷,到後來的參與協助,這都是公共參與希望達到的目標。僅管每次行動都可以為環境帶來一些改善,但幾週之後似乎又恢復到日常的髒亂景象。

巡溪水活動

於是夥伴們開始在探討更深入、更長期的「人與環境的共生關係」,希望從巡視與我們鄰近的河川開始追朔。維持每個月一次的行動頻率,探討溪水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係。第一季的巡溪水從2015年的4月到6月,分別探討鹿港溪、東螺溪、洋仔厝溪,從水文、生態、歷史、產業等面向切入,並且由組織的夥伴蒐集資料、帶隊導覽。第一季的行動結束後所得到的結論是,這樣如生態導覽的巡溪水形式,雖然連結了人與所屬河川的關係,但頂多就是到「喚醒意識」的階段,如何改善、改變河川污染的命運,也得凝聚更多參與的力量,這個力量不止是民眾,而是產業界與政府必須共同正視的。

巡溪水活動

《社區放送紀錄片影展》

紀錄片在這幾年行動裝置與記錄媒材的普及,開始成為一種說故事的工具。2014年起舉辦了第一屆的「紀錄片培訓課程」,目的也是希望由在地人透過影像媒材說自己的故事,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影像製作及敘事能力留在地方。第一屆的學員在經歷了八個月的課程與製作,產出了三部在地議題的紀錄片。隨後鹿港囝仔的團隊帶著這三部紀錄片,開始走訪全台灣的社區做影像放送。第一屆的放送從2015年1月到9月總共放映了22場次,我們運用網路進行放送宣傳,卻不把影像作品直接上傳影像平台,目的是可以在面對面放映後有更多深入對談與交流,且直接走訪社區,也可以得到最真實的回饋。

廟口前的社區紀錄片放映活動

社區3.0

我們將以上所提案例,運用網際網路作為公民參與行動所建立的新型態的社區定義為「社區3.0」。社區3.0是新的社區概念,如果將社區1.0 定義為早期以鄉間廟宇、聚落為中心的社區型態;社區2.0 是有組織化的社區總體營造時期,各社區開始劃分區域範圍,組織社區發展協會;社區3.0,是打破社區的區域界限,並非實際經營某一社區,而是擴大社區概念到整個世界,以社群網路連結各界資源,且透過實際行動參與社區,使得公民社會有更多的連結。

下週一待續……

業務洽詢|合作

Line 線上客服,請搜尋 @lukang2012

加入好友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Email|info@tkfl.tw
聯絡電話|04-7771181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民族路131號
營業時間|09:00 – 18:00

聯絡我們|Contact Us

歡迎您與我們聯絡,填妥下方連絡表單,我們將會有專人與您聯繫,及說明服務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