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敬業
前言
因「金魚厝邊」團隊的邀請,參與「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的街區策展,因此,有了深入探索頭城老街的機會。
也許是同為靠海的老城鎮,那裡的生活氛圍與鹿港有不少相似之處,從中我挑選了六處,我覺得最適合認識頭城的入門地點,成為這次藝術季的街區的策展點,這些處所跟鹿港可以相互對照,如界定舊時城鎮範疇的南北門福德祠;舊頭圍港淤積後成為今日盧宅前的池塘史雲湖;寫意寫景的地方文學實體化空間的頭城文學巷;還有臨海生活的城鎮一定會有的媽祖廟——頭城慶元宮。
盧宅前的史雲湖
身為老屋控,每次前往老城鎮就想找到當地在日治時期所建築的老屋,從中可以看見當時台灣人所接受的教育、思想、文化、美學及價值觀的多元混合,如何體現在建築設計與空間分佈上。而到頭城必訪的就是和洋混合風格的「盧纘祥宅(後簡稱盧宅)」。
為何推薦宜蘭第一任民選縣長的宅邸,而非老街上的常民住宅?
因為如此才能看到,在當時地方有聲望、有資源的人,如何建造自己的住宅,從中可以發現的不僅是展現的經濟實力,從建築的細節中可窺見當時人們對於「美」的展現,以及如何將多元混合成一體。
盧宅前的史雲湖,不注意就可能誤認為池塘,但它正是曾經的頭圍港,也是頭城身為港口城鎮的見證。坐西面東的頭城盧宅落成於1928年,是頭城火車站通車後(1924年)的第4年,想像從將近百年前的盧宅往外看,也許還能看到頭圍港的潮汐,與海上的龜山島。
鹿港的辜顯榮宅邸(落成於1919年,現為鹿港民俗文物館)前方,也曾經有好幾處大水池,傳聞是當初為了建設鹿港大街的房子,挖除土方後所遺留下的水池。同樣是相對的坐西面東,水池已成為停車場及花園。
兩座老城鎮歷經滄海桑田,後人只能從港市的發展與仕紳的宅邸,看盡百年來地方的變與不變。
關於《頭城移住日誌》
2006年雪隧通車後,為蘭陽平原帶來新的觀光發展契機,但因爲頭城交流道的位置設置,並沒有讓頭城享受到主流的觀光紅利。看似錯過發展,反而讓頭城可以放慢腳步,如此保留了老街的主體生活,也吸引了新的「移住人口」,前來豐富了地方生活。也因此頭城有別於蘭陽平原的其他城鎮,有了更富層次的發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