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還在追KPI?日本鹿兒島用這4個「百年思維」,顛覆你的短期計畫by古川里沙

整理|張敬業

前些日子因為地域振興聯盟的邀請,擔任第六屆台灣地方創生年會台日交流論壇的場次主持人。除了主持的2023年隨國發會前往九州拜訪的「黑川溫泉」北山元事務局長的分享段落,也有幸現場聆聽了來自九州鹿兒島的古川里沙女士分享的「薩摩會議」,與遊歷世界各國後,在京北地區推動深度旅遊的中山慶老師的實踐經驗。

薩摩會議(Satsuma Conference)所揭示的,遠不止一場普通的論壇。它是一套關於長期主義與「百年計劃」的深刻思維。在論壇上,古川里沙女士從鹿兒島 NPO 的跨域共治架構談起,一路延伸到她們正積極推動的「新留小學校」再生計畫。

當我們習慣於四年或五年計劃的短期視角時,薩摩會議卻質問我們:「不是要做什麼,而是要留下什麼」。這套從「消費者」轉向「生活者」的教育觀與組織方法,如何在一個即將消失的村落中,透過一所學校,承載起文化、教育與人流的百年使命?接下來,我們將深入解讀薩摩會議的「俄羅斯娃娃」路徑,整理其中值得台灣創生夥伴省思的長期戰略與組織內涵

前言:為何我們的「地方創生」總是曇花一現?

地方創生的浪潮下,我們看見了無數充滿熱情的計畫,但為何最終往往淪為一場場絢爛的煙火?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對「成功」的定義過於狹隘。我們慣於追逐短期KPI、計算打卡人次,導致我們的策略淪為一份份待辦的「點子清單」。這種以專案為導向的思維,創造了一個個彼此孤立、缺乏持續性的「政績」,熱潮過後,地方動能便戛然而止。

這是一場策略的失靈。我們該如何擺脫這種思維慣性,建立一套能夠真正傳承價值、抵抗時間洪流的長期行動框架?本文將帶您深入日本鹿兒島「薩摩會議」的實踐,從中提煉出四個顛覆性的核心觀點。它們將挑戰我們對時間、資產、方法與公共空間的既有想像,邀請您一同探索一種更深刻、更具持續性的地方創生哲學。

觀點一:放棄五年計畫,問問「一百年後,我們要留下什麼?」

傳統的「四至五年總合計劃」有其侷限性。它迫使我們聚焦於「要做什麼」(what to do),容易將地方發展簡化為一份基礎建設的清單。然而,在薩摩會議中提到:將計畫尺度拉長為「百年計畫」。這個看似不切實際的時間跨度,反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度。

「百年計畫」的核心,是將問題從「要做什麼」轉變為「要留下什麼」(what to leave behind)。這個視角的轉變,迫使我們直面「直線、不可逆的時間」這個殘酷的現實。它引導我們將焦點從可被取代的水泥建築,轉向那些一旦消失就無法復原的「不可逆資產」——地方獨有的方言、代代相傳的飲食文化、精巧的傳統工藝與珍貴的自然生態。這正是百年思維的悖論:藉由規劃一個遙遠到幾乎無法想像的未來,我們才能夠絕對清晰地辨識出,在當下最應該守護的是什麼。

不是要做什麼,而是要留下什麼。

觀點二:真正的資產不是企劃書,而是餐桌上的「關係資本」

一份完美的企劃書,遠不如一張堅韌的人際網絡。薩摩會議的運作模式深刻體現了這一點。在連續三天的密集議程中,真正發揮催化作用的,反而是大量的共食、餐後飲酒等「非正式」社交時間。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時刻,恰恰是最重要的工作——建立信任的過程。

在這裡積累的,是一種跨領域、跨世代、跨地域的「關係資本」。這種資本,功能上就像一個有彈性、能自我修復的基礎設施,遠比任何僵化的頂層計畫更能應對地方複雜的挑戰。這給了所有地方工作者一個重要的策略啟示:與其將心力耗費在計畫書的撰寫上,不如將建立社群的信賴關係視為核心任務。因為人與人之間長期、深度的信任,才是地方最穩固、最無法被量化的資產。

這就是最好的財產。

觀點三:別急著蓋大場館,先從做一個「俄羅斯娃娃」開始

這個極具洞察力的比喻源自幼兒教育。「俄羅斯娃娃」(Matryoshka)的組織方法,主張讓孩子從一個最小、最簡單,且能從頭到尾親手掌握的「小而完整」的任務開始。當孩子能完整理解這個小系統的結構後,便能舉一反三,推估出更大型系統的需求與可能性,從而建立起結構感與自信。

將此比喻應用於地方創生,小鎮的經濟圈或文化圈,本身就是一個絕佳的「小模型」。地方工作者不應好高騖遠,急於推動宏大的計畫,而應專注於建立一個個「小而完整、可全程掌握」的專案。這種「自下而上」的擴散路徑,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獲得成就感與掌控感,為未來更大規模的合作奠定最堅實的信任基礎。而由古川里沙團隊主導的「新留小學校」再生計畫,正是這個原則最完美的真實體現。

觀點四:學校不只教知識,更是對抗人口流失的「經濟樞紐」

在日本,每年約有五百所學校消失,這不僅是教育機構的消逝,更是地方社會與文化資本的巨大流失。在鹿兒島,一所廢棄的「新留小學校」,在當地居民陳情「校舍朽敗不如廢校」後,即將面臨被拆除的命運。然而,擁有品牌設計背景(&SŌKO)的薩摩會議核心人物古川里沙與其團隊,卻看到了截然不同的可能性。他們透過「競爭入札」成功取得主導權,決心將這所廢校,轉化為承載地方未來的關鍵場域。

他們的核心願景,是將學校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地,轉型為文化的載體與培養**「生活者」**的基地。「生活者」有別於被動的「消費者」,是能主動參與並創造自身生活的人。學校透過以「食」為中心的教育,讓孩子從學做飯、做味噌湯開始,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藝,這不僅是技能訓練,更是一種價值觀的轉變——從消費走向創造。

更激進的洞見在於,他們將學校視為一個經濟樞紐。其根本目標是創造一個「年輕世代每天物理性到來」的機制。透過教育,將人流牢牢地固定在地方,從根本上對抗人口流失。這揭示了一個顛覆性的策略:對抗地方衰退最有效的經濟工具,或許不是一座工廠或科技園區,而是一所教孩子們如何煮好一碗味噌湯的小學。

結語:從「做熱鬧」到「過生活」

鹿兒島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套清晰的策略轉向框架:

  1. 時間視野(Temporal Horizon): 從五年的專案計畫,轉向百年的價值傳承。
  2. 核心資產(Core Asset): 從冰冷的企劃書,轉向溫暖的「關係資本」。
  3. 行動路徑(Methodology): 從好高騖遠的大型建設,轉向「俄羅斯娃娃」式的小而完整的單元實作。
  4. 空間再定義(Space Redefinition): 將公共設施從單一功能,轉化為地方活化的經濟與文化樞紐。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核心:地方創生真正的資產,不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是「共同生活」的智慧與耐心。這是一項需要長期主義與世代合作的志業,提醒我們,最重要的事,往往需要最長的時間來醞釀。

在不可逆的時間洪流中,你最想為你的家鄉留下什麼,傳承給下一個一百年?

業務洽詢|合作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Email|info@tkfl.tw
聯絡電話|04-7771181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民族路131號
營業時間|09:00 – 18:00

Line 線上客服,ID 搜尋 “@lukang2012

加入好友

以手機掃描行動條碼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