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在2019地方創生元年的目標之一,每週產出一篇相關文章,這樣的理想再停了一個多月之後決定再重新設定再出發。接下來在Medium平台上會以兩週一次的頻率發文,但鹿港囝仔官網的地方創生專題則會維持每週發文。發文則為以鹿港囝仔體系內的「創生事業體」,以及回顧這些年旅行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地的觀察、參與作為寫作內容來發表。
而這個寫作計劃是透過整理自己過往的地方實踐經驗,去看到當時未曾注意的觀點,並藉此提出新的觀念與想法。此外也期待透過網路平台發表的「鹿港經驗」,來與世界各地從事相關工作的朋友們交流經驗、彼此學習。
當然以台灣目前在討論「地方創生」相關的題目,可以說是包山包海。從最容易被混淆的社區營造,到鹿港在面對過度觀光化、商業化之後,所衍伸的環境保護議題、文化資產保存、減塑生活、日常環保、文資教育等,其實也就是我們團隊每年在鹿港舉辦的《今秋藝術節》所關注的各種面向,當然也因為要讓藝術節產生的想法可以永續且營運。
藝術節產生的創業想法,如何在鹿港的現有環境下,讓一個不管是I-turn或U-turn的年輕人,可以有想法就能實踐創業,而且創業之後這裡的市場是足以支撐一個年輕人好好的活下來。而這樣血淋淋的地方青年生存故事,也是我想要深入探究的!(當然這也是我想一直去思考鹿港會為何需要鹿港囝仔?)
最後,這篇文章其實沒有任何地方創生經驗的參考價值,充其量不過是檢討後再出發的起手式。以學習管理背景的我而言,設定目標、制定工作排程等,是在基本不過的事情了。就分享一下四月份的寫作計劃給大家囉!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分享經驗才能夠創造更多經驗,共勉之。
聚焦黑川溫泉的「入湯手形」機制、統一美學、共同行銷,以及對抗大型連鎖的策略。在深度旅遊的經營戰場上,九州阿蘇地區的黑川溫泉是「共好」的經典教科書。在交流論壇上,北山元事務局長不僅回顧了他們如何從默默無聞的溫泉區,轉變為全日本最受歡迎的秘湯之一,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背後「逆向操作」的經營哲學。
中山老師的工作核心,是將京北豐富的林業文化、在地生活技藝與自然資產,精煉成「有故事、有溫度、有國際視野」的慢旅行程。他如何辨識出在地被忽略的價值?又如何跨越文化差異,將日常的柴火、竹藝與食育活動,轉化為讓國際遊客願意花費高價體驗的深度內容?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中山慶老師的「在地價值國際化」的創生經驗,為台灣希望開發深度旅遊、連接國際市場的夥伴,提供實用的思維框架。
薩摩會議(Satsuma Conference)所揭示的,遠不止一場普通的論壇。它是一套關於長期主義與「百年計劃」的深刻思維。在論壇上,古川里沙女士從鹿兒島 NPO 的跨域共治架構談起,一路延伸到她們正積極推動的「新留小學校」再生計畫。
從「地方共創的民主日常」談起,回應許多青年與地方工作者常面對的問題:除了選舉,我們還能怎麼參與地方?透過鹿港的實例、數位游牧者的混種合作提案,到具體行動機制的想像,這篇文章試圖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地方的未來,誰來參與?」
結語則將視角再次拉高,回到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可能:一間咖啡館的開張、一場共學的組織、一段關係的建立,都是地方未來的開始。
中介城鎮不再是邊陲,而是翻譯城市與鄉村、實踐生活理想的場域。未來,就從我們今天的選擇與行動開始。
我們總以為,改變地方需要一場壯闊的行動,但更多時候,真正的轉變,是從一個選擇、一個日常開始的。不管你是否住在鄉村,是否返鄉創業,理解地方的價值,是這個世代不能缺席的任務。如果說城市是一條快節奏的河流,那麼地方則是一座願意等待的港灣——讓人慢下來,重新安頓自己的時間感、身體感,也重新理解「參與」的意義。這篇文章,是為這一整系列的總結;也是為你我腳下土地,寫下一段行動的邀請。
鹿港的今秋藝術節,不只是藝術的舞台,更是地方治理的前奏。從街區策展、商圈共創、青年接棒到制度實驗,藝術節的能量正逐步從節慶轉化為氣候,滋養出一種關於家鄉的長期想像——讓藝術成為日常、讓參與變成習慣,讓孩子願意留下來,為自己的家鄉許下一個選擇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