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在地參與,才談在地藝術節
文.王思雯
二O一五年元月,《天下雜誌》第五六四期出刊,其中一篇專訪〈我要把鹿港變成東方愛丁堡〉,讓當時已返鄉三年的敬業與鹿港囝仔、保鹿運動的聲名遠播了出去,當時有很多鼓勵的聲音出現,但不看好的人也不少。在此,偷偷期待《天下雜誌》可以再來後續報導,看看當時還不知道在哪裡的「今秋藝術節」,是否讓鹿港有些不一樣了。其實在報導出來之前與之後,都沒有人想得到會在二O一五年就辦了第一屆今秋藝術節,夥伴們都笑說:「之前有討論過,以為是幾年後的事啊。」
去過愛丁堡才知道愛丁堡有多吸引人,從一九四七年開始舉辦藝術節以來,每年到訪的觀光客不計其數……但是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其實今秋團隊裡,沒有人去過愛丁堡!但二OO九年敬業去了義大利。與雲林濁水溪藝術舞蹈團在義大利巡演的四十幾天裡,走過三十幾個城鎮,敬業看見小鎮裡的年輕人可以為了家鄉節慶放下工作,從外地回家熱情參與,對家鄉文化有高度的認同與熱愛,這讓他想起鹿港,明明自己的家鄉就擁有得天獨厚的豐富人文歷史內涵,「沒有理由不辦藝術節啊」!於是帶著這樣的夢想「返鄉服藝」,與鹿港囝仔夥伴舉辦了一場又一場的活動,一遍又一遍走過鹿港大街小巷,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討論與實踐對於鹿港的新想像。
雖然沒有想過那麼快發生,但是對於今秋藝術節而言,絕對不是為了辦而辦,二O一五年九月舉辦了第一屆今秋藝術節,主題就是「先有在地參與,才談在地藝術節」,這就是今秋藝術節的初衷,透過民間自己的力量舉辦藝術節,去擾動既有的社群與社區,讓民眾願意參加活動,形塑新一代的「生活的共同體(第二屆主題)」,增加公共參與,進而逐漸讓今秋藝術節與鹿港人產生「連結(第三屆主題)」,讓今秋藝術節變成鹿港人在乎的事。
如果鹿港可以是東方的愛丁堡,那是因為它原本就具備多元豐富的傳統文化,例如南管、街屋建築、工藝等,別忘了,鹿港可是課本上都會教的「一府、二鹿、三艋舺」,後來因為河港淤積,失去經濟發展上的重要地位而逐漸沒落,卻無損它原本的風華,只是等待時機,擦亮招牌。
今秋藝術節承襲鹿港在地如此可觀也可靠的文化底蘊,不只沒有理由不辦藝術節,更沒有理由辦不好藝術節,所以這三年來,各式的表演藝術活動場次逐年增加:二O一五年初試啼聲,舉辦六場表演、兩場講座、兩場工作坊、一場展覽、一場市集、一場小旅行;二O一六年除既有表演藝術外,另一大重點在周邊計畫:「剩布計畫、公共藝術、公共食堂、友善環境店家」,總計有六場表演、三場講座、三場展覽、兩場紀錄片放映、一場市集、一場小旅行;二O一七年架構更為完整,以三大主軸策展:「表演藝術、橫街影展、街頭策展」,也首度把活動延伸到彰化市區,共有九場表演、六場電影放映、三場展覽、兩場講座、一場工作坊、一場市集、一場小旅行。(見附錄:今秋藝術節記事。)
逐年增加活動內容與場次的今秋藝術節,代表著「今秋」漸漸被鹿港人所在意,才能讓今秋團隊明明每次辦完都累到不行,卻還是要求好還要更好,活動越辦越多也越細緻。我們在每一場活動中,感受今秋搭起了人們之間的橋樑,大家願意一起對鹿港有更多不一樣的想像,想像不只可以發想,也可能被實踐。這樣的「東方愛丁堡」目標,並不是要誇大其辭,而是我們願意持續努力與實踐。
今秋誌|地方的創造與再生
是以每年秋天在鹿港地區舉辦的「今秋藝術節」為名,收錄了 2015 至 2017 年三屆的策展構想,以及藝術節在鹿港創造的想像與企圖解決的地方問題。如何透過實踐重新認識家鄉,與運用自身專業,讓一年一度的今秋藝術節,不只是回應這個城鎮所面臨的問題,更從中產生新的創業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