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看戲的人找回來
文.陳燕妃
當橫街影展企畫定案後,我們決定擴大詢問範圍,以「重返戲院年代」作為號召,在今秋藝術節臉書粉絲頁張貼「徵:我們的戲院記憶」,希望徵集有關鹿港興南與亞洲戲院的印象或觀影回憶:
你還記得鹿港民族路上的興南與亞洲戲院嗎?
你是否記得在戲院裡看過哪部電影、身邊那個與你去看電影的人呢?
一位大哥回憶初中時與同學到戲院看在鹿港取景拍攝的《揚子江風雲》
一位老師說起《小畢的故事》上映時戲院外面大排長龍
一位阿姨提起小時候八七水災大夥兒到戲院避難的情景
一位長輩記得那位顧戲口(票口)的外省伯伯,大夥稱他福州仔
這篇貼文獲得眾多迴響,許多人在文章下留言,有回味當時小學老師帶班去看愛國影片,或者戲院販售部賣的零食,戲院座椅上永遠去除不掉的口香糖,在戲院前遺失的寶貝腳踏車,沒錢買票只能撿戲尾的童年等等,透過這些點點滴滴,雖細微又個人的回憶,卻勾勒出那年代的社會背景與獨特的集體記憶。(與戲院相關的精彩回憶太多了寫不完,請一定要上網搜尋「徵:我們的戲院記憶」)
然而雖然在網路上獲得民眾熱烈迴響,從他們的隻字片語感受到大家對戲院的懷念與情感,但關於這兩間戲院的文獻資料卻極有限,甚至當時從一位長輩手中收集到的一九七O年代的鹿港街景照片,只能依稀看見戲院側面。因此,對於戲院的歷史、建築風格、內部結構,甚至戲院周遭的街道樣貌都不熟悉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帶領大家重返戲院年代?
好在我們認識了當時戲院投資者之一的後代許先生,他提到戲院原本只有興南戲院,後來因為生意興隆,所以保留原有興南戲院,再加建亞洲戲院。整棟建築也不是只有戲院,另設有餐廳、理髮廳、麵包店、書店等,店家隨著不同時期而變動。許先生一邊說著這段歷史,一邊我們也開始想像著走入戲院的樣子:門口兩邊店家可能是麵包店、百貨化妝品店、燈飾店等;然後經過中間通道,兩邊牆面貼著近期放映的電影海報;再走進內部,兩邊仍有店家,然後就是兩家戲院的售票口了。
後來我們把想像畫成實際的圖,在訪問其他人時,這張圖總能協助他們勾勒出原已模糊的記憶,而對於不曾見過戲院的人,這張圖也成了大家想像戲院的依據。於是,在藝術節期間的《記憶中的戲院:橫街影像文物展》,我們展示了一張興南與亞洲戲院的平面示意圖,把曾存在的店家、售票口等做成可移動的圖示,讓參訪者可依其印象中的戲院記憶更動圖示位置,並緩緩道出他們的戲院回憶。
除了收集戲院的故事之外,我們努力要重現戲院的氛圍,因此由夥伴佳穎仿造以前常見的手繪電影海報風格繪製橫街影展放映的電影海報,再由志工協力製作大型海報看板及仿製老戲院的售票口,放置在興南戲院舊址的大樓前。海報看板引起社區居民的注意,紛紛討論何時要放映電影,甚至有年輕一輩不清楚戲院在哪裡,長輩就指著大樓說:「這裡就是戲院啊。」那一刻,真的讓我們感覺到戲院即將在眼前重現。
影展首日放映的是曾在鹿港拍攝的《揚子江風雲》,當晚座無虛席,人們邊看邊討論著影片當年在哪裡拍攝,還有過去在戲院看電影的回憶。後來有位民眾和我們分享小時候曾在戲院門口拍照,家裡仍留存著的照片。這張找尋已久的戲院照片,讓原本只能透過訪談者口中想像的戲院,終於有了立體的樣貌,真實地帶領所有人重返戲院年代,讓所有一切都串連起來了。
橫街影展結束後,還有更大的驚喜!提供照片的民眾熱心告知我們她巧遇當年的亞洲戲院經理林先生,並介紹我們雙方認識。年事已高的林先生已不住在鹿港,是恰巧回鹿港辦事,我們才幸運地與他談起過去在戲院工作的點點滴滴以及電影票房不佳、戲院最終關閉的原因。戲院拆除前,他曾拍了一張照留念,這張照片裡沒有人,主角是即將被拆除的戲院,一旁也依稀可見讓戲院關閉的殺手之一,「錄影帶店」的招牌。這張照片與那張民眾提供幼年在戲院前拍的照片相比,不勝唏噓。
結束時,有人問:「重返戲院年代之後呢?我們與過去的那段歷史產生連結之後呢?」重返的意義在於重新認識及反思,認識「現在」是來自於「過去」,每一個轉變都有其時代因素,但符合時代潮流,卻可能也失去某些珍貴的東西,這就是我們需要瞭解後去思考的。
以戲院來說,曾造就台灣早年娛樂文化的「鄉鎮型戲院」,除了播映電影之外,還會演出新劇(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所產生的戲劇,如話劇)、歌仔戲、掌中戲(布袋戲)、魁儡戲(皮影戲)等,在鼎盛時期全台有三百多個戲團,在各鄉鎮戲院輪流表演。此外,從舊報紙等文獻得知,戲院也是政令宣導或學校表演活動的場地。由此可見,鄉鎮型戲院與當代電影院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的空間氛圍,營造一種社區感,而後者設立大都集中於都市,其空間設計是為了追求視聽饗宴,而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所以在鄉鎮型戲院一間接著一間關閉後,地方上的人們少了一起看電影、看戲的機會,也就少了社區裡的共同回憶了。 重返戲院年代,之後呢?就從思考「想要的在地生活」該是什麼模樣開始吧。
今秋誌|地方的創造與再生
是以每年秋天在鹿港地區舉辦的「今秋藝術節」為名,收錄了 2015 至 2017 年三屆的策展構想,以及藝術節在鹿港創造的想像與企圖解決的地方問題。如何透過實踐重新認識家鄉,與運用自身專業,讓一年一度的今秋藝術節,不只是回應這個城鎮所面臨的問題,更從中產生新的創業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