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選擇吃什麼來實踐友善環境
文.粘雨馨
公共食堂計畫是為了和夥伴一起好好吃頓飯,但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廚房,所以只能在藝術節期間開火,但平常的時間,夥伴外食與外帶的比例很高,加上鹿港本身也是個觀光重鎮,每到假日更有大量遊客湧入,眾多美味小吃、點心莫不讓人口水直流。然而在便利廉價的塑膠產品時代,以及服務至上的信仰下,「一次性使用的拋棄式餐具」便充斥在餐飲店裡及我們的餐桌上。因此,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在有外食需求時,還能享有美味餐點而不製造垃圾,於是提出「友善環境店家」計畫,並製作地圖,把這樣的資訊分享給更多人。
計畫執行第一步,從我們日常熟悉的餐飲店家開始洽談,在拜訪的過程中,有機會近距離和老闆們互動,才發現即使只是簡單的一碗麵或飯,在端上桌前,可都是經過老闆們繁複又細心的處理才能成就,豐富多元的在地飲食,其實蘊含著老闆們沒說的堅持和用心。也會有已合作的店家介紹有相同理念的在地店家,一家串聯一家,尤其有年輕一輩的創業者,早就力行推廣減塑,和我們有更多共鳴和實踐交流。也有店家因為想被畫進地圖裡,而將內用餐具全面調整成可重複使用,後來更進一步加入募資成為今秋之友,這是對藝術節推行這個計畫最直接的鼓勵與支持了。總計第二屆藝術節合作了十五家店,第三屆藝術節號召更多志工加入洽談友善環境店家的行列,除鹿港外,範圍也擴及彰化市,總計有鹿港三十一家、彰化十五家。
在洽談的過程中,也遇到不少挫折,記得第一年開始要拜訪店家時,因為不熟悉店家的作息,剛好遇到中元節普渡後的大休息,好多店家都休長假去了,以致都撲空;還有很多店家是小本經營,人手都剛剛好,所以用餐尖峰時刻會很忙碌,這時候去拜訪肯定也是踢到鐵板的。洽談店家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除了談合作意願,後續還會有海報張貼、遞送開幕邀請函、派送識別貼紙等工作事項,有時會由不同志工支援,結果因店家不認識志工,或是店家的員工也有輪班的狀況,沒有交接告知,就會產生志工被店家拒絕的情況發生。第三屆延伸到彰化市,不管是在店家的洽談或是後續的聯繫上,也都很需要在地志工強力支援,因為唯有透過在地志工的耕耘,這分連結才會有溫度與長久存在。
但是綠色革命尚未成功,志工仍需努力,「友善環境店家」最大挑戰之一,便是若連續假日人潮多,原本減塑的店家,為因應服務大量湧入的觀光人潮,可能打破這個日常運作的模式;或是內用有提供飲料的店家還有一種餐具未減塑,杯子。另外在洽談連鎖店家時,較難和老闆有正面接觸和溝通的機會,以及因為有既有的管理規範也不易洽談合作。
友善環境是文化素養,對生活環境、觀光旅遊、產業發展都是良善循環的根基,我們期許以觀光文化為發展重心的鹿港,不忘三十年前反杜邦守護環境的精神,能發展出優質的綠色消費文化。若「友善環境店家地圖」能被更多人使用和分享,便能形成一股力量,鼓勵「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店家跟進減塑。「友善環境店家」不是政令宣導,是民眾有感於問題的存在,而自覺發起建構的綠色生活地圖,這是每個人都可參與的,就從下一餐開始,從選擇吃什麼來實踐友善環境,當然更可以選擇加入今年的志工行列,一起來建立這分共享的美食綠生活地圖。(友善環境店家請上今秋藝術節官方網站查看。)
今秋誌|地方的創造與再生
是以每年秋天在鹿港地區舉辦的「今秋藝術節」為名,收錄了 2015 至 2017 年三屆的策展構想,以及藝術節在鹿港創造的想像與企圖解決的地方問題。如何透過實踐重新認識家鄉,與運用自身專業,讓一年一度的今秋藝術節,不只是回應這個城鎮所面臨的問題,更從中產生新的創業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