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食堂

再忙也要和大家一起吃飯

文.施佳君

「不知道中午要吃什麼?」這句話一被寫在「我們在家鄉生活所面對的問題……」的那張白紙上時,立刻得到大家的共鳴。工作室裡的夥伴平時大都是自由工作者,而在藝術節期間,大夥變成籌備團隊,工作與生活都十分緊密,所以每天最困擾我們的,無非就是一群人到吃飯時間無法決定要吃什麼。總會有人先發問,但就如打水漂丟出去的石頭沉入水底一樣,得不到回答,只見一夥人依舊眼睛盯著電腦螢幕,雙手黏在鍵盤上繼續做自己的事(相信看到這裡,這樣的畫面一定很多人有感)。總要經過很久,才開始忽然有人說出自己想吃什麼,然後有人贊成、有人反對,如此反反覆覆,總要拖個半小時以上才有辦法休息吃飯。這時常常忍不住想,如果有一間廚房,就可以大家一起煮、一起吃,該有多好。

公共食堂,共識用餐(來源:鹿港囝仔

還記得第一屆藝術節,我們會在表演活動結束後,買很多宵夜,大家坐在工作室外面吹著微風,一起聊天吃宵夜,聽表演者談自己的夢想,這樣的交流時刻非常迷人,因此好好經營這樣一起吃飯的過程,變得十分令人期待。於是看似單純卻很困擾的「要吃什麼」的發問,讓我們決定從第二屆今秋藝術節開始,在藝術節期間打造「公共食堂」,讓表演者和志工間多點分享與交流的時刻,少點食物包材的垃圾與廚餘,同時這也是當屆藝術節主題「生活共同體」的展現。

因為公共食堂計畫,我們開始思考之前較少碰觸的食農問題,直接到產地去拜訪,例如在二水鄉施行友善耕作的四季農園、二八水菓園,和美鎮榨芝麻油、花生油的油車間,開始認識食物怎麼來,友善農作對環境的好處與食用油的安全等。這些蒐集來的資訊,在藝術節期間搭配公共食堂,以「食農展」呈現,讓大家在吃的時候可以更瞭解這些食物來源。共食的意義,不只是「一起好好吃頓飯」,更透過吃認識食材,透過食材認識環境;在料理過程中的經驗交流、傳承,重新建立人與社群關係,是更深層的目的。共食最重要的,不是最後煮了什麼滿漢全席,而是大家共同準備的過程,從買菜、備料、煮料理,都是大家互助合作和學習而成,最後才是一起好好吃頓飯。

共食計畫(來源:鹿港囝仔
禾火食堂,共食計畫(來源:鹿港囝仔

然而食物來源有了,但共食的地點要在哪裡呢?第二屆藝術節借用了牛墟頭聚落的老屋「恆生堂」,做為公共食堂與食農展的地點,大夥也因此體驗了在老屋裡的生活感,似乎也預告了我們隔年將進駐牛墟頭聚落。第三屆藝術節的共食地點選在萬壽路的透天厝,也就是禾火食堂的前身,這次共食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共食的白米飯是夥伴們自己種的!因為這一年有許多夥伴參與了紀錄片導演阿烽和淑惠姐在鹿港發起的「中台灣農用基地春耕計畫」,大家都是友善耕作初體驗,透過身體的勞動認識這片土地,深刻體會到「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因為沒有「固定的廚房」,所以這兩年每到藝術節前總要手忙腳亂的四處借廚具和鍋碗瓢盆,所以後來會有「禾火食堂」,大概也是在這樣的困擾下,油然而生的想法吧!

(來源:禾火食堂
椒鹽松阪豬肉丼飯(來源:禾火食堂

從一個單純的動機開始,經過這一連串的嘗試和各種共食經驗,我們體會到「共食」其實是一件深具文化性的事,「一起吃飯」來自於人類原始集體生活的本能,但隨著社區功能的瓦解,我們的集體經驗也越來越少;且透過共食,可以達到共學和共享的目的,傳統和新知都可以在這個場合被傳承、被理解,這樣的社區關係是我們想要重新建構的,未來期待透過夥伴們所經營的「禾火食堂」來逐步實現這個理想!

今秋誌|地方的創造與再生

是以每年秋天在鹿港地區舉辦的「今秋藝術節」為名,收錄了 2015 至 2017 年三屆的策展構想,以及藝術節在鹿港創造的想像與企圖解決的地方問題。如何透過實踐重新認識家鄉,與運用自身專業,讓一年一度的今秋藝術節,不只是回應這個城鎮所面臨的問題,更從中產生新的創業想法。

業務洽詢|合作

Line 線上客服,請搜尋 @lukang2012

加入好友

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Email|info@tkfl.tw
聯絡電話|04-7771181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民族路131號
營業時間|09:00 – 18:00

聯絡我們|Contact Us

歡迎您與我們聯絡,填妥下方連絡表單,我們將會有專人與您聯繫,及說明服務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