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敬業
二O一二年十一月,結束高雄的工作回到鹿港,那時許多當初參與《鹿港囝仔攝影聯展》的夥伴們也陸續退伍回到家鄉。雖然向信義房屋的提案沒有過關,文化部的圓夢計畫也還沒公布,但有夥伴了,總是能先開始做點什麼吧。於是「鹿港囝仔」再次集結起來,大家決定這次的行動要反其道而行,不是從舉辦印象中的文化活動(如音樂會、展覽、戲劇等)開始,反倒是從社區打掃開始,要讓民眾開始關心自己生活周遭的公共事務,於是開啟了每個月一場的「保鹿運動」。
第一場的保鹿運動是從打掃鄰近社區的池塘開始,夥伴們需穿上青蛙裝跳入池塘,撿拾水面的垃圾。儘管第一場只來了六個人(還都是認識的人),但我們的行動也成功引起社區居民的討論。我們當時的思考是這些異於日常的掃除行動,如果可以對社區造成擾動,讓地方的人們開始關注、討論,才是重要的。拜社群媒體發達之賜,我們把「保鹿運動」的過程分享在臉書,吸引了許多人在之後的行動陸陸續續加入我們。
為了讓參與民眾認知,藝術與表演是融入在日常生活之中的,所以在每一次的掃除結束後,我們會一邊分享勞動心得,一邊進行吉他彈唱與樂器演奏,記得當時候以五月天的〈憨人〉與〈倔強〉是最常演唱的兩首歌曲,剛好也符合夥伴們面對現實不願妥協的心境。
還有幾次,我們回到母校鹿鳴國中,帶領學弟妹企劃了廣角鏡大隊的參與行動,藉由擦拭路口的廣角鏡,不只讓鏡面保持平整乾淨,也帶來安全的用路環境。重要的是,要帶給學弟妹們「自主」參與的觀念,做這些事情不是為了滿足別人,而是自己願意就能去做。後來,這群學弟妹們上了高中,也自主參與了幾次的保鹿運動,讓我們覺得之前的努力很值得。「保鹿運動」逐漸在地方上被認同,後來鹿港國中的老師還找我們去學校開社團,名字就叫做「鹿港囝仔社」。
在將近五十場的保鹿運動中,大部分的行動都是彎下腰撿垃圾,主要是希望能透過行動喚醒大家對於環境的重視。其中「巡溪水」系列,先是整理在鹿港生活圈的三條溪流「鹿港溪、洋子厝溪、東螺溪」的發展脈絡,從歷史人文、環境生態、產業發展等面向,認知到人們與水環境空間關係的轉變;後來發起連續十週的鹿港溪畔撿垃圾活動,實地走訪鹿港溪,觀察環境生態。在這過程中,我們體認到當人們把公共空間的垃圾問題、環境問題都認為是公部門的責任時,「你丟我撿」的循環就沒有終結的一天。如果可以從源頭讓垃圾減量,或者用另類的方式推廣減塑的觀念,也許原本的問題就能逐步被解決了。
後來「保鹿運動」在二O一五年成立協會,以社團法人的形式繼續組織大家的力量。為讓保鹿運動能更直接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保鹿運動協會」將原本每個月一場的保鹿運動,轉型為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執行的「鹿港減塑生活圈」計畫,並透過「綠生活工作坊」、「友善環境店家地圖」、「再生市集」等活動,持續串連更多的人。
彎下腰的風景,看見了地方青年透過社區掃除等方式,重新與家鄉的發展脈絡有所連結,但是認識越深,越是感受到真實的殘酷。真實的鹿港,觀光日益發達,生活品質卻不見起色;記憶裡的翠綠稻田,被一間間農地工廠取代;「水龍頭故鄉」的讚嘆,看似帶來經濟奇蹟,卻刻意忽略環境成本的問題。這些問題都無法「去脈絡化」的看待,需要從更根源的地方去化解矛盾,「發現問題」是第一步,「解決問題」則需要更多的「我們」共同面對。雖然仰賴政策或許可以有規模的產生影響,就像年初開始的「限塑政策」一樣,但當每個人都有環保意識,願意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才能更全面地解決問題。保鹿運動協會將以成為「鹿港好生活的推動者」,持續努力著。
今秋誌|地方的創造與再生
是以每年秋天在鹿港地區舉辦的「今秋藝術節」為名,收錄了 2015 至 2017 年三屆的策展構想,以及藝術節在鹿港創造的想像與企圖解決的地方問題。如何透過實踐重新認識家鄉,與運用自身專業,讓一年一度的今秋藝術節,不只是回應這個城鎮所面臨的問題,更從中產生新的創業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