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敬業
地方節慶,就像家人一年一次為孩子舉辦的生日派對。人們依循著一年、兩年、三年的節奏,圍繞著社區、鄰里、商圈與信仰,共同張羅這場屬於地方的慶典——不只是為了熱鬧,更是為了彼此的祝福與期許,也為了向外發出邀請:歡迎所有人前來,一起見證這塊土地的生活力。
節慶,也是一種生活的許願儀式。在這些集體記憶的時刻,我們看見地方對未來的想像:希望下一次再相聚時,有更多新的人加入、更多新世代接手,讓這塊地方,變得比昨天更豐富、更有生命。

節慶,是公共參與的起點
「今秋藝術節」是由鹿港囝仔文化事業團隊自 2015 年開始主辦的地方節慶,自 2019 年起轉為每三年一屆。藝術節不僅是展演的匯集,更是公共參與的啟動器。從劇場、音樂會、講座、展覽、工作坊到街區行動,藝術節將展演帶入非典型空間,也讓「地方參與」「空間活化」「街區再詮釋」等議題,在鹿港逐漸發酵。
街區策展:從荒地長出想像力
從第一屆開始,藝術節的夥伴們就踏查街區、深入社區,讓展演發生在無人企及的荒廢街角、社區人家借出的圍牆、老店門前的大街上。每一次展出、每一場表演,背後都是策展團隊與地方人們共同醞釀的成果:藝術家與住民協作、故事與空間並置、策展與生活交融。
這是一種邀請,也是一場地方與藝術共同進化的練習。
商圈共創:從吃喝開始的環境行動
節慶最實際的課題之一,是吃。於是策展團隊與地方店家合作,製作友善地圖、推薦環境友善又好吃的店家。不只解決民眾需求,也透過節慶的動能,推動商圈的合作與轉型。從食物到文化,鹿港的生活風景正悄悄改變。
志工行動:一屆一屆接棒的青春能量
今秋藝術節最有生命力的一群人,就是「今秋志工隊」。他們在活動前就投入訓練、學習地方知識、協助製作與執行;在活動期間則成為現場節目的後盾、動線調度的關鍵。有趣的是,總有熟面孔的老志工,在大家最需要的時刻悄悄補位。雖然他們來自不同城市,卻都在鹿港這座小鎮建立起自己的連結,也讓鹿港在人與人之間持續被記住、被深化。



後藝術節時代的生活提案
節慶結束之後,留下的從不只是展演與掌聲。更多時候,是一場新的合作的起點。
像是百年餅舖鄭興珍與弎茶合作推出的抹茶糕點、洛津有夢與弎茶聯手策劃的耳機派對,這些生活提案,都是藝術節過後,地方關係網絡持續延伸的證明。地方的力量,從節慶燃起,也在日常中繼續生長。
人群離去之後,節慶留下的不是空場,而是一種尚未命名的能量——像是風,拂過後有人記得,有人受動。但唯有當風被引導、被收編進長久的節奏裡,它才能真正轉變成氣候,改變地方的生長模式。這,就是制度與文化之間的辯證,也是地方未來可能翻轉的關鍵點。

制度與文化之間,地方轉變的關鍵點
正因為風不能只是吹過,地方才需要一套可以承接這股風勢的制度節奏。從節慶的能量延伸出的,是地方如何設計出能讓參與成為常態、讓文化創造者有支撐的制度框架。鹿港正在經歷的,正是一場從「節日到制度」的轉變實驗:如何讓一次次的共創,不只是精彩的表演,而是養成一整代人對地方的想像與責任感。
地方節慶的力量,不能只是短暫的聚光燈
於是我們開始思考,節慶對於一個地方的正向影響,除了期間帶來的人潮,讓節目、展覽有人看,讓大家有錢賺,更重要的是參與其中的人們,如何彼此分享生活熱情與發現,以及這樣的能量可以如何在地方上延續下去?
鹿港囝仔團隊常年透過各部會的資源,讓這股地方能量在節慶之後可以透過不同的專案組成延續下去。2020年創立的「鹿港未來中心」就透過經濟部在地青年創育坊的資源,協助青年籌組創業所需的資金與空間資源;另外透過國發會地方青年培力工作站的支持,在鹿港大街創生基地籌組地方支持系統委員會,讓街區店家定期聚會,提出願景共同執行。

2025 今秋藝術節的嘗試與調整:從全面展開到聚焦深化
今年即將是新年度的今秋藝術節的舉辦,因為三年一度的頻率,讓我們有機會可以參考更多他山之石做法。近年許多地方節慶後起之秀,也都相當亮眼,如彰化社頭的鬆勢三日節及雲林的伏流祭,都是在一個週末集中參與,後續都有一定程度的社群討論。
今年的今秋藝術節,團隊選擇不再以全面鋪展的方式處理所有街區,而是回到一種「節奏的策略」,將策展焦點拉回到少數場域、特定議題,並嘗試培養「一群能持續參與的人」。這樣的選擇,表面看起來是縮減,但實際上,是為了更長遠地擴張——不是向外,而是向內。

從制度實驗走向長期轉變:藝術節作為地方治理的新手村
今秋藝術節的每一次變動,其實都是一種演練:我們如何讓文化節慶成為治理的前奏?如何透過制度設計,讓參與可以持續,讓地方的公共空間真正開放?最重要的,是讓所有人不需倚靠特定關係或身份,也能在這個場域中共構願景、實踐生活想像。節慶的形式或許短暫,但其制度的養成若能紮根,便能讓文化的風不只是吹過,而能轉為氣候,重新形塑地方的生長模式。

讓家鄉,成為下一代的選項
鹿港囝仔這些年來不斷地實驗、對話與行動,始終圍繞著同一個核心問題:我們的家鄉,能不能成為下一代的選項?
回顧這些年的今秋藝術節,常常能看見街坊鄰居、親朋好友帶著孩子穿梭在展場與表演現場——他們或駐足觀看,或安靜傾聽,也有人在節慶之後開始動筆、拿起相機、嘗試創作。每當聽到哪家的孩子,因為藝術節而被啟發、開始表達自我,內心總會泛起一股說不出的欣慰與踏實——那是一種文化開始紮根的證據,一代傳一代的希望之光。

就連我自己的孩子們,也都是在今秋的陪伴中慢慢長大。上一次藝術節,老大阿菲還跟著我們站在龍山寺前,合唱《洛津那夢》;三年過去,老二阿禾也已經出生,開始在身邊咿咿呀呀地哼唱點什麼。藝術節不再只是大人們的事情,而是慢慢成為孩子們童年記憶的一部分,成為他們在家鄉生活的底色與滋養。這些小小的片段,堆疊起來的,就是我們對未來最真實的提案:
讓藝術成為日常的一部分,讓參與成為習慣,讓文化在地方生根,
讓家鄉,不只是我們的選擇,也成為下一代心甘情願留下來的理由。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