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敬業
鹿港作為台灣的古都之一,不同時期的生活軌跡,都在不知不覺間堆疊成今日的地方樣貌。這些文化的切片,是觀光上經常被提取的素材,但若只從觀光的視角看待,恐怕很難真正理解鹿港生活的豐富與細緻。唯有從時節、場域,乃至不同世代對文化的使用方式,才能看見這座小鎮裡流動著的日常生命力。

從「時節」看鹿港:流動中的生活節奏
鹿港的生活節奏,其實是隨著農曆節氣而律動的。從大年初一走春,到初九拜天公,香火便開始繚繞整座小鎮。到了農曆三月、四月,是媽祖與王爺信仰的高潮期,各地進香隊伍湧入,也交織出鹿港與外地廟宇的交陪關係;五月扒龍船、七月輪普、七娘媽生拜「糖粿」來盛裝織女眼淚的故事,每個節日不只是傳統的延續,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結。
秋冬之交的王爺暗訪,是鹿港特有的儀式文化,沒有預告,無法預測,每一次的出巡都像一場隱形劇場。這些歲時儀式,不是為了表演給誰看,而是地方與信仰、時間與人群自然生成的關係網,構成鹿港一年四季不間斷的文化律動。


從「場域」看鹿港:生活與觀光的分界
之前在一篇社群貼文中,我曾形容鹿港公會堂前方的廣場是「洛津的玄關」——這裡曾是來往商船靠岸的第一站,如今也成為許多旅人抵達鹿港的起點。白天,它是觀光客停留拍照的景點;夜晚,則是在地長輩活動筋骨的伸展場。相同的空間,卻在不同的時間裡展現出生活與觀光的雙重面貌。
鹿港天后宮,作為全台香火最盛的媽祖廟之一,自然成為觀光焦點,但在地人的日常其實從不曾遠離這裡:熟悉的小巷子,是在地人穿梭主要道路的生活便道;糕餅店裡的對話,不只是交易,更是寒暄與聯繫感情的社會場景;有些小吃攤販,老客人根本不需點菜,坐下來就知道要吃什麼。
而龍山寺,則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生活場域。清晨與黃昏,道友們在這裡誦經念佛,替廟宇帶來安定氛圍;傍晚時分,國小學生在廟埕追逐嬉戲。每年今秋藝術節的開幕,也選在這裡進行,因為它不只是歷史建築,更是鹿港人的日常劇場。
也許在大尺度的空間範圍中,有些街區觀光色彩濃厚,有些則更貼近生活。但本質上,它們都是鹿港對生活空間的具體想像。



從「文化的使用方式」看鹿港:不同世代的生活詮釋
新世代、新族群的使用方式,正撞擊出一種全新的文化韌性。
我們再一次強調,文化不該只是被保存、展示,而是要被使用、參與、活化,這樣才能延續下去、變得有未來。
像是鹿港的百年餅舖「鄭興珍」,由鳳眼糕的發明者鄭槌創立,傳承至今第四代,發展出「鳳眼糕DIY手作體驗」,讓傳統糕餅不只是被買走的伴手禮,更是一場親身參與的文化行動。
鹿港囝仔團隊經營的「洛津有夢」咖啡,則將百年老街屋活化為講故事的空間。你可以在這裡喝咖啡、讀故事,也可能參加耳機派對、音樂會、瑜珈課程或刺青工作坊。老建築不再只是歷史見證,而是成為青年世代重新使用的文化容器。
又如台日夫妻經營的空間品牌「弎茶」,落腳鹿港後,不只經營茶空間,更參與地方信仰活動,老板娘澤木美里,今年擔任店對面復興宮的副爐主。去年底舉辦的「暖燈的冬集」,便是把日本忘年會文化轉化為鹿港風格的年度小型年終聚會。
這些例子都在告訴我們:文化不是玻璃櫃裡的過去,而是可以被日常使用、持續詮釋的現在。



生活的力量,才是地方真正的底氣
生活在地方,意味著過著一種只有這裡才有的步調。
這樣的生活感、身體感與時間感,不是沉溺於過去,也不是受困於舊有框架;而是從地方的語境中,慢慢找出一種與自己頻率相符的節奏,重新組合、自由詮釋。
有人選擇在巷口買菜、在廟埕散步、在老屋裡工作生活,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其實正是文化延續的日常現場。不是等著被參觀的風景,而是每天都有人願意用、願意過的生活。
而這樣真實的生活力量,才是地方得以持續走下去、向前走的底氣。
文化要活著,靠的是日常;
但地方要向前走,還需要一點熱鬧、一點集結的力量。
下一篇,我們將走進「今秋藝術節」,看看這座古城如何在節慶之中凝聚能量,讓更多人把家鄉重新放進未來的選項裡。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