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敬業
上一本《今秋誌》的出版,已經是二O一八年的事情了。當初設定今秋誌是三年出版一本的節奏,沒想到第二本就遇到延期出版的狀況。不過也因為延期,讓我們有機會呈現「後疫情」時期,地方及團隊的更新狀態。
二O二O年武漢肺炎開始在全球肆虐,在全世界疫情最嚴重之時,台灣卻因為邊界封鎖平安度過那個「疫」年,反而是二O二一年五月起的三級警戒,才讓台灣有真正進入疫情時代之感,許多生活的狀態開始改變,在地方的我們也感受到了衝擊。
#從「地方的創造與再生」到「洛津維新」
第一本《今秋誌》談的是鹿港囝仔文化事業團隊,因為舉辦「今秋藝術節」所展開的創生事業,成為青年留鄉基礎的故事。在那之後,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團隊回來鹿港創業開店,再搭配彰化縣政府的老屋青創政策及和興青創基地的開幕,讓鹿港街區越顯活力。更因為這些有創造力的青年回鄉,讓地方出現從各個面向再生的可能。
所以在企劃第二本《今秋誌》時,我們想把主題的重點放在「鹿港」本身。然而對於充滿故事的鹿港,其實不乏一本講述地方文史的出版品或旅遊攻略書籍;加上考量到出版後的推廣,「鹿港」跟「今秋藝術節」到底哪個對大部分的民眾更有吸引力?答案顯而易見。所以最終決定以「深度旅遊書」的概念來包裝今秋,並希望提供一種新的「文化旅遊觀」。從節慶對環境友善的概念,到近年青年返鄉、移住鹿港的創業故事,豐富了當代的鹿港生活,讓鹿港從以往「鄉愁」跟「懷舊感」的經驗中,滋長出屬於新世代的生活風格,而「洛津維新」正是在這樣的思考產生的題目。
「洛津」是鹿港古老的雅稱!
「洛津」是鹿港古老的雅稱,洛的台語發音同鹿,津則是港口之意。在鹿港有洛津國小,是日本時代鹿港女子公學校;作家施叔青老師的《台灣三部曲》的首部曲〈行過洛津〉,二O一七年由江之翠劇場改編為劇場作品,同年在今秋藝術節首演。
「維新」則是一種回看地方的過去,望向未來的態度!
「維新」則是一種回看地方的過去,望向未來的態度;維新同時也是一種「韌性」,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地方的百工百業面臨的挑戰不同以往,許多經典的老店家撐不過疫情,選擇結束營業、老闆也順勢退休,同時也有許多新興店家開始嶄露頭角,他們帶著不同以往的經營型態,與對環境與文化更為友善、永續的思維,去面對瞬息萬變的後疫時代。而「洛津維新」便是將這些新時代的鹿港故事,藉旅遊導覽的形式分享出來。
#一起打造返鄉後的未來
二O二二年是鹿港囝仔團隊返鄉耕耘的第十年,期間團隊歷經了多次的轉型與成長,也逐漸摸索出讓彼此再走十年的模式。在二O一九年今秋藝術節結束後,團隊就決定將原本連年舉辦的藝術節改為「三年一次」的頻率。原因是我們意識到唯有健全的事業體質,才是支撐今秋藝術節能夠永續營運的基礎,而永續今秋才能讓地方上越來越多的「創造力生產人口」,不斷地在鹿港實踐夢想。
《勝豐吧》有更穩定的在地客群;《禾火食堂》從原本萬壽路的一代店,二O二一年搬到鹿港餐飲業一級戰區的復興路上,空間、餐點的升級,讓整體服務更加完善;同年團隊也開始投入《東皋歇瞑》的民宿事業經營,編織更豐富的事業網絡;醞釀兩年的「鹿港未來中心」也在二O二O年成立,陪伴返鄉青年走過回家的第一哩路;二O二三年初,籌備了一年多的大街空間,也在邀請彰化的《瘦子咖啡》進駐後,正式開啟了「鹿港大街」的篇章;而《參先生》繼進駐和興青創基地後,輾轉來到大街空間的二樓,持續著設計及布料再生的永續生產。
除了鹿港囝仔團隊的三個店面經營外,這幾年我們也透過幾個政府及企業專案,連結周邊同樣為老屋的新創空間形成聚落,讓鹿港的日常消費及觀光型態能夠更多元,消費層次也能有更為豐富的選擇。鹿港的生活與觀光,可以奠基於過去的文化底蘊,再延伸至「地產地食」、「生活減塑」等當代對於永續生活的觀念,從採購到加工製造,深化市場消費與鄰近生產聚落的關係,讓「在地共好」的理念可以落實於現有的觀光模式之中。讓鹿港觀光的影響力能夠外溢,不僅鹿港好,鄰近的鄉鎮也要一起好!
回首來時路,從早期在社區拿掃把打掃清潔的熱血青年,到組織完整的創生團隊,這幾年團隊也迎來不少新血,新世代的處事方式,也是我們這些資深青年要學習的;過去幾年風風雨雨的老屋保存、社會參與讓我們更清楚自己在地方上的位置,以及未來可以著力的方向。
隨著夥伴們陸續成家立業,我自己也有新的身分,帶來更多的責任,夥伴、家庭、地方,不是取捨而是平衡,能夠跟地方一起學習關係的平衡,就可以一起成長,期待如此的滋養與豐沛,可以讓家鄉成為下一代的選項!
《今秋誌II:洛津維新》預購中
⇢ 預購時間|即日起 – 2024/04/15
⇢ 出貨日期|2024/04/16 依訂單順序出貨
⇢ 「金裝版」收藏價|$680
⇢ 「一般版」預購價|$500 (原價$600)
⇢ 團購優惠|購買5本享免運
限時預購➨ https://lihi2.com/JpJ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