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式音樂會|圓仔花樂團
節目名稱|
《聲・活》
節目介紹|
台灣自古以來是個多元文化並存的島嶼,先來後到的人們在此共存共榮。隨著時代的演進,越來越多的族群移動到此,有的如候鳥般,短暫停歇,有個就此流了下來,也其他更早來的族群彼此交流,因而產生了台灣獨特的文化風景。這次演出圓仔花樂團,想藉由演繹在台灣島上多元族群的樂音,如「排灣族」、「客家八音」、「北管音樂」、「印度音樂」、「南管音樂」等,並與影像創作者王駝合作,利用音像創作引導觀眾想像不同族群文化碰撞後的生活景象。
演出時間|
09/20 (五) 19:00-21:00
演出地點|
入場機制|
依座位收費
- A-E排|19:00-21:00|$300/人
- F-N排|19:00-21:00|$200/人
演出曲目|
- 倒頭風入松 (北管曲牌)
- 開金扇 (客家八音絃索樂)
- 百家春 (客家八音絲竹細樂)
- Raga Kafi (印度古典音樂)
- 秋之樂譜
- 魚仔湯
- 排灣之聲(新創作曲)
- 孤獨(新創作曲)
- 拾音記遊(新創作曲)
樂團|圓仔花

樂團介紹|
圓仔花樂團,成立於2017年,這裏集結了一群對傳統音樂有熱情的年輕樂手。其藝術創作信為:融合傳統、創造個性,堅持做自己覺得最好的樣子,宛如臺灣四處可見、具有強韌生命力的圓仔花一般,希望透過音樂作品展現自信與美好。圓仔花樂團的音樂路線是想表現當今多元的音樂環境中,樂手們穿梭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風格思索歷程。樂團成員的音樂背景各異:有的長期在彰化梨春園學習北管音樂與戲曲(陳柔樺與倪珩均),有的是國樂教師(朱思怡、賴彥婷),也有爵士演奏家(邱筑渝),以及西塔琴演奏家(孫詩怡)、民謠歌手(盧芷鋆)。團員們一面研究自身習藝傳統的經典樂曲,一面將汲取自傳統的元素揉入樂團的新創作,企圖在承繼音樂傳統脈絡的同時,也能唱出屬於當代的歌聲,展現臺灣囝仔的創造力與生命力。